面對鏡頭,這位滿頭銀發的老院士擺擺手:"都說國產戰機追上世界一流了,可我總覺著還差口氣。"他指著遠處正在降落的銀灰色戰機說:"看見那對鴨翼沒?那是專門針對復雜電磁環境優化的設計,別小看這個細節。"
這款代號"鶻鷹"的隱形戰斗機,采用了獨特的三翼面布局,在亞音速巡航時升力系數提升23%。最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在200公里外識別隱身目標,配套的渦扇-19發動機推重比達到10一級。當被問及是否敢稱全球最強時,王院士指著機庫里的三代機群說:"當年我們用殲-8II逼退F-14的時候,靠的不是推力矢量,是飛行員敢把命別在褲腰帶上的血性。"
在距離基地三百公里的上海某研究所,32歲的空氣動力學工程師李薇正帶領團隊攻關變循環發動機技術。她說:"總師常對我們說,戰機研發就像跑馬拉松,現在只是剛進第一集團。"實驗室墻上貼著的六代機概念圖顯示,新型變體飛行器已經突破傳統氣動布局限制。
夜幕降臨時,王院士望著試飛場上空漸暗的天色感慨:"當年抗美援朝,咱們用拉-11對抗F-86;現在孩子們開著隱身機巡海,背后是三代軍工人的接力賽。"隨著塔臺傳來"殲-35戰術編隊返航"的報告聲,這位兩鬢染霜的軍人緩緩舉起右手,向遠方的天空敬了個標準的軍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