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是11至13世紀中國歷史上西夏王朝的歷史遺址。北京時間11日晚,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 60項,位居世界前列。西夏陵地處賀蘭山東麓洪沖積扇的高地之上,很好地利用了干燥少雨的氣候條件。雖然是夯土建筑,卻歷經近千年歲月仍高高矗立在茫茫曠野之上。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陵塔是西夏陵中最高大的建筑體,剛被建造出來的時候,最高的是七層高的實心八角密檐塔。如今,經過千年風雨,陵塔外的木結構建筑已經消失不見,只留下高大的實心兒夯土堆供世人瞻仰。
總臺央視記者 田云華:無論是從殘存的圍墻,還是高大的陵塔,都可以明顯看出,夯土有非常明顯的分層,大概是10公分左右,這又是為什么呢?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劉劍:這是古建筑里一個非常典型的做法,先夯筑大概是10公分,這一層夯筑了以后,再去上面繼續,一層一層往上疊加。
夯筑技術是我國自新石器時代沿用至今的主要建筑技術之一。西夏陵的陵塔以黃土混合礫石夯筑而成,夯層清楚、密實,硬度強,顯示了西夏對這一技術的熟練掌握應用。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劉劍:這些黃土都是從外面運過來,而且這些土質特別結實,經過了1000年還都保留得非常完好,所以這個土也是經過精心選擇的。
考古發現,三號陵陵塔夯土瓷實,經過分析還加入了白石灰,加之北方雨水少,植物也很難有存活空間。同時,西夏陵和敦煌研究院共同就土遺址的保護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研究,目前也已經研發了新材料新技術應用于西夏陵土遺址保護項目。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劉劍:用高摩數的硅酸鹽,滲透到土遺址的結構當中,增強它內在結構的應力,原來可能有空隙,但是我們通過填充材料,可以使里面的空隙變得更加的密實,這樣對于風化,抵抗力會更強。
西夏陵延續近千年的防洪秘籍
雖然西夏陵地處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帶,但每年也還是會有少量降雨,賀蘭山上植被稀少,集中降水匯集沖刷地面的威力也不能小覷,在西夏陵的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發現西夏陵不僅以其宏偉的帝陵建筑令人嘆服,其精心設計的防洪系統更是古代工程智慧的生動體現。至今仍然守護著陵園內的遺跡。
9座帝陵及其陪葬墓被巧妙地安置在山間沖溝自然分隔形成的平坦高地上,形成了錯落有致的組群。從選址這一環節就提前考慮到防洪排澇,防患于未然。
同時,除了帝陵和陪葬墓的外城,本身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外,還專門修建了32處防洪工程遺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護網絡。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陳同濱:這是西夏陵特有的,因為它是在一個洪沖積扇上,所以一過性的洪沖積會特別厲害,古人在一些沖刷厲害的地方,專門做了一些防洪設施,過去沒引起我們的注意,到這次西夏陵申遺的時候,我們發現防洪是一個保護上的重大問題,那么古人對它相關的措施也應該是列為我們一個特別關注的方面。
這些防洪工程是西夏陵持續營建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防洪墻和排洪溝兩大類型。防洪墻通常建造在地勢較高、水流較為湍急的區域,采用石塊堆砌的方式構建,內部填充黃土增強穩固性,有效阻擋和分流山洪的沖擊力。排洪溝則是直接在地面開挖而成,形成有序的排水通道,并根據地形走勢合理布局,及時疏導雨水和山洪,將水流引向遠離陵墓的安全區域。
這套防洪系統工程遺址與帝陵建筑共同構成了西夏陵的完整面貌,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防災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時至今日,這些防洪設施依然清晰可辨,默默訴說著千年前西夏工匠的智慧與匠心,也為現代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世界遺產要具有突出普遍的世界價值
自197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全球已有196個締約國,1200多項世界遺產,為保護對人類共同發展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什么樣的項目才能成為世界遺產?這次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符合了哪些標準?
世界遺產需要具有突出普遍世界價值。主要涵蓋三個要素:第一就是要符合世界遺產的價值標準,文化遺產有6條標準,自然遺產有4條,根據類別符合其中一條即可過關。第二個要素,就是遺產要具備真實性和完整性。第三個要素是,遺產要有中長期保護管理保障。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陳同濱:世界文化遺產6個標準里,我們一般都簡稱第一個標準叫創造性價值,第二個標準叫交流價值,第三個標準叫見證歷史的價值。第四個標準就是典范的價值,第五個是人際關系的價值,第六個是關聯性價值。那么這次我們提出來主張是標準二、標準三,就是它有交流的價值,有見證的價值。
在史料中,對西夏王朝的記載只有只言片語,明代《嘉靖寧夏新志》記載:“賀蘭之東,數冢巍然,即偽夏所謂嘉、裕諸陵是也。其制度仿鞏縣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無一物?!?/p>
如今這些仍矗立在茫?;脑系奈飨牧辏怯每脊攀聦嵰娮C了這一段歷史的真實存在。同時,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賦予了西夏獨特的文化面貌。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陳同濱:西夏王朝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它的整個疆域內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有黃河流域,有沙漠,有戈壁,是一個農牧交錯地帶,這種多樣的生態環境就造就了多樣的民族和文化,特別是生業包含了種田的、放羊的、游牧的、畜牧的、狩獵的,各種各樣這種不同的生業,就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習俗。
所以我們有時候常說文明和文化,其實文化是對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個對應。西夏陵所呈現的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特征,其實也代表了中華文明自身的一大特征,很典型。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需要滿足的第二個要素,就是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陳同濱:西夏王朝1227年被蒙古滅了以后,就沒有再受到建設的干預,也沒有受到其他的破壞,在真實性上毫無問題,因為沒有對它進行別的干預,在完整性上它也是因為位于洪沖積扇上,不適合做城市建設用地,也不適合種莊稼,所以它也沒有受到更多的干擾,整個地形的完整性、環境景觀的完整性都不錯。
最后要滿足的第三個要素,就是“遺產保護的中長期規劃保障”。它的數字孿生監測系統堪稱行業“黑科技”代表,通過衛星遙感、三維建模等技術,系統能對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等遺產進行全方位監控,不僅能追蹤塔陵風化、剝蝕等病害,還能結合氣象、土壤等環境因素進行精準災害預警。系統整合了21類99項指標,通過多維數據分析形成了一個“監測—預警—處置”的閉環,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套系統不僅為西夏陵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更為全球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總臺記者 田云華 任梅梅 閆洪 陶鵬飛 羅成祿)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