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外交部發(fā)言人辦公室消息,王毅外長近期訪問歐洲期間,與法德領導人就中歐關系深入交換意見,馬克龍明確表達訪華意愿。這場備受關注的外交互動,折射出中歐關系在復雜國際環(huán)境下的微妙變化。
中歐經貿合作的緊密程度,從一組數(shù)據(jù)可見一斑。2024年雙方貿易總額高達7858.2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0.4%,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同一時期,歐盟對華新增投資67.9億美元,中國對歐盟新增投資70.9億美元,雙向投資規(guī)?;境制健_@些數(shù)字背后,是中歐企業(yè)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日益頻繁的合作。比如空客公司與中方簽署的近200億美元飛機采購協(xié)議,以及中法在民用核能、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領域的合作項目,都在實實在在地推動雙方利益融合。
但在合作的表象下,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從未停歇。以電動汽車關稅談判為例,雙方技術層面的磋商已接近尾聲,中方甚至提出設立最低價格保護機制以平衡雙方利益。這種讓步本是為了推動談判突破,卻未能換來歐方的實質性回應。歐盟一邊享受著中國市場的開放紅利,一邊試圖通過加征關稅保護本土產業(yè),這種“既要又要”的心態(tài),在國際貿易中顯然難以持久。更值得關注的是,歐洲議會近期通過決議,無端指責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擾亂全球供應鏈,中方對此明確回應,強調稀土出口政策符合國際慣例,且已為歐洲企業(yè)設立“快捷通道”保障正常需求。這種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做法,與中歐合作的大趨勢背道而馳。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的態(tài)度,成為觀察歐洲對華政策的重要窗口。在會見王毅外長時,他強調法方重視中法關系,希望雙方成為可預測、可信賴的伙伴,并期待在合適時機再次訪華。這番表態(tài)延續(xù)了他此前推動中歐戰(zhàn)略自主的一貫立場。但就在同一時期,法國財長隆巴爾卻公開鼓動歐盟全面對華加稅,聲稱中國產能政策會“摧毀歐洲工業(yè)”。這種前后矛盾的言論,暴露出法國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更深層來看,這反映出歐洲在中美博弈夾縫中的戰(zhàn)略焦慮——既想借助中國市場穩(wěn)定經濟,又擔心在技術競爭中落后,還不得不考慮美國的戰(zhàn)略壓力。
歐洲議會的一份報告,或許能為這種矛盾心態(tài)提供注解。法國議會歐洲事務委員會發(fā)布的153頁報告直言,歐盟對華政策“過于依賴美國”,導致“戰(zhàn)爭式的貿易對抗”,呼吁采取更獨立的對華合作策略。報告指出,追隨美國對中國征收高關稅和高科技封鎖,已讓歐洲付出沉重代價,從5G網絡到電動汽車,歐洲消費者被迫與中國領先技術失之交臂。這種理性聲音的出現(xiàn),與馬克龍此前提出的“戰(zhàn)略自主”主張形成呼應,卻與歐盟當前的政策實踐存在明顯脫節(jié)。
當前中歐關系正站在關鍵節(jié)點。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雙方本應借此契機深化合作,卻在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等問題上摩擦不斷。從王毅外長訪問歐洲的密集行程可見,中方始終保持著對話的誠意,希望通過高層溝通化解分歧。但歐方的態(tài)度卻顯得猶豫不決:一方面,馬克龍等領導人釋放合作信號;另一方面,歐洲議會的涉華決議、部分成員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言論,又在制造新的障礙。
馬克龍(資料圖)
中歐談判是否真的只欠歐方“臨門一腳”?答案或許取決于歐洲能否走出戰(zhàn)略搖擺。中國市場的大門始終敞開,但合作需要雙方相向而行。如果歐盟繼續(xù)在“去風險”的口號下設置貿易壁壘,甚至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最終受損的將是雙方共同利益。正如法國議會報告所指出的,中歐攜手共贏的潛力巨大,關鍵在于能否以務實態(tài)度面對分歧。馬克龍的訪華期待,不應只是外交場合的表態(tài),更應轉化為推動中歐關系向前發(fā)展的實際行動。唯有如此,中歐才能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為世界注入更多穩(wěn)定性和可預測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