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
一些人雖然年齡增長、步入成年
但心理上卻始終依賴父母
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
是尋求父母的幫助
而非獨立思考
面對挑戰時容易退縮
缺乏自主解決的勇氣與能力
這種現象被稱為“成人幼稚化”
背后往往與童年時期的
家庭教育模式密切相關
美國心理學家杰弗里·阿內特提出的“初顯成年期”理論指出,18-29歲的年輕人正處于一場激烈的心理戰役中——他們渴望獨立,卻又難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而這場戰役的勝負,早在童年時期就已埋下伏筆。過度保護、控制型的家庭教育,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剝奪他們試錯的機會,最終延緩了精神獨立的進程。
那么
作為父母
如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逐漸培養出
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能力
最終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個體呢?
射陽縣融媒體中心開辦的
以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為主題的廣播節目
《向陽成長》
每周四17:00-18:00在
FM105.7射陽新聞綜合廣播播出
同時通過
“射陽發布”“射陽廣播”
微信公眾號平臺
同步向廣大網友發布
一起進入本期《向陽成長》
聽聽鄧兵老師和林眾老師
他們怎么說……
本期節目主題
家庭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獨立
01嘉賓介紹
▲鄧兵:射陽新思路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林眾: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鹽城市未成年人保護入庫專家
02聽眾咨詢分享
聽眾熱線1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聽眾:孩子大學退學宅家打游戲怎么辦?大學三年級,21歲了。
◆鄧兵:孩子大學退學后宅在家里打游戲,這背后有可能藏著學業壓力、心理困擾或對未來的迷茫。做父母的需先穩住情緒,用理解代替指責,分步驟引導孩子重新找到方向。先是停止指責,再搞清楚“為什么退學”,孩子退學的原因搞清楚了嗎?
聽眾:我問了,他就是不說。
◆鄧兵:那你感覺是因為掛科太多,還是在學校被孤立,或者是對專業完全沒有興趣?
聽眾:我也不清楚,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鄧兵:你先不要著急,現在只能是先接納現狀,但需設定“生活底線”。不縱容“躺平”習慣,約定基本作息,“可以打游戲,但不能晝夜顛倒,每天至少吃兩頓正餐”;要求孩子承擔家務:“你是家里的一份子,需要負責倒垃圾、洗碗”,避免孩子完全脫離現實生活。暫時不催“找工作”:剛退學時孩子可能處于情緒低谷,逼得太緊易引發逆反,先給1-2個月緩沖期,但明確“緩沖不是無限期逃避”。
聽眾:那孩子不是躺平了嗎?
◆鄧兵:不能這么理解,你可以用“游戲”作為切入點,重建連接,同時也要放下偏見,嘗試理解游戲,問問孩子:“這個游戲哪里吸引你?里面的角色是怎么升級的?”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只會批判,也想了解我的世界”;如果孩子擅長游戲(如電競、游戲設計),可以這樣引導:“你操作這么厲害,有沒有想過做游戲代練、賽事解說或學習編程?”把興趣轉化為職業可能性。另外也要幫孩子“看見”除了游戲外的其他選項,要用案例啟發,而非說教,可以分享親戚中“退學后重新找到方向”的故事。
聽眾:孩子有時會自我貶低,說自己是個“廢物”,真害怕他自暴自棄。
◆鄧兵:這時候的父母先調整心態,別把孩子的失敗歸咎于自己,退學不是“家庭教育的失敗”,而是孩子成長中需要面對的坎,父母保持穩定情緒,才能給孩子安全感。孩子沉迷游戲本質是“在虛擬世界逃避現實挫折”,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強行切斷游戲,而是幫他在現實中找到比游戲更有吸引力的目標——可能是一份能賺錢的技能、一段被認可的關系,或是對某個領域的熱情。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可能會持續半年到一年,但只要孩子開始“動起來”,哪怕只是每天出門散步,都是向好的信號。
聽眾熱線2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聽眾:我兒子五歲了,每天早晨如同打仗!穿衣服從不愿意自己動手,這正常嗎?
◆林眾:這種情況在五歲孩子里并非罕見。許多父母都曾站在同樣的清晨戰場里,為孩子不肯自己穿衣而憂慮。每個孩子成長節奏不同,如同樹木抽枝,各有早晚。有些孩子動作靈巧些,有些則對衣物材質或穿脫順序格外敏感,覺得困難便本能抗拒。更關鍵的是當孩子發現每次哭鬧或拖延都能換來父母熟練的雙手,這“依賴”便悄悄扎下了根。你是否經常因為時間緊張,最終選擇了替他完成?
聽眾:確實,早上太趕了,看他磨蹭就忍不住上手幫忙。
◆林眾:培養孩子的自主,如同教幼鳥振翅,需要撤去依賴的掌心,代之以耐心的托舉與指引。關鍵在于將“穿衣”從被動的任務,轉化為孩子能體驗成就感的“我能行”時刻。我們不妨試試“四步穿衣法”:
“選擇權”的小勝利:前一晚就讓他自己選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兩套之中定一套就好。清晨一句“穿你昨晚挑好的那件帥氣的衣服吧”,能大大減少對抗。
拆解任務,降低門檻:“先把小腦袋從這個大洞鉆出來試試?”“看誰能先把一條腿送進褲管里?”將穿衣分解成清晰的小步驟,每完成一步及時肯定。
趣味魔法時間:“看,你的小腳丫在和小襪子捉迷藏呢!”“哇,胳膊像小火車一樣開進山洞(袖子)啦!”讓穿衣變成一場游戲。
耐心守候,延遲幫助:留出充足時間,明確告訴他:“媽媽就在旁邊,你自己先試試,遇到困難喊我。”即使他穿反了、扣錯了,只要嘗試了,就值得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次紐扣都是你自己找到家的!下次我們試試把它們排得更整齊?”
聽眾:聽起來好像沒那么難,主要是我們太急了。
◆林眾:當孩子感受到自己動手帶來的掌控感和你們的贊賞,內在動力會慢慢萌芽。記住,每一次笨拙的嘗試都是他走向獨立的腳印,遠比我們完美的代勞更有價值。
心理學研究發現,過度保護或控制型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失去試錯的機會,逐漸喪失面對問題的勇氣和能力。他們習慣了被安排、被照顧,長大后自然難以承擔成年人的責任。
要打破這個循環,父母需要學會“有智慧的放手”——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逐步引導孩子獨立。比如,讓孩子從小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允許他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甚至在犯錯時陪伴他們一起復盤,而不是直接代勞。真正的愛,不是替孩子擋住所有風雨,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在風雨中站穩。
給孩子適度的自由和信任,他們才能在真實的世界里,成長為真正獨立、有擔當的成年人。養育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讓孩子永遠需要你,而是讓他們有一天能自信地說:“我可以。”
03互動參與方式
PART.01
節目期間,你可以撥打節目熱線0515-82380001、0515-82380002,和我們分享你的心事或迷茫;
PART.02
你還可以關注“射陽發布”“射陽廣播”微信公眾號,給我們留言或者進入公眾號,點擊“在線收聽”;
PART.03
節目之外,你也可以通過撥打公益咨詢電話:18962061973、13126630512,與專業的心理老師進行具體咨詢與交流。
FM105.7射陽新聞綜合廣播
每周四17:00-18:00
《向陽成長》
期待你的收聽和參與!
來 源:射陽廣播
編 校:徐碧蓮
責 編:黃 燕
審 核:劉友華 樊 穎
聲 明:凡“射陽發布”原創稿件,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 與我們聯系。
射陽縣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515-89290569 0515-82486228
點個「在看 贊」再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