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 張爽)當地時間7月10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首次公布202封完整的回復函(CRL),揭開了2020至2024年間藥品審批被拒的深層原因。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查閱發現,首批公開函件中,中國藥企浙江創新生物、綠葉制藥、百奧泰及康方生物四家赫然在列,被拒原因集中指向安全有效性證據不足、生產質量體系缺陷及國際規范理解偏差等核心問題。
美國FDA官網截圖
具體來說,浙江創新生物的鹽酸萬古霉素注射液因生產設施反復不合規、標簽標注疏漏(如溫度單位缺失符號)及安全性報告不充分,歷經三次申請仍鎩羽而歸。綠葉制藥的利培酮緩釋注射劑因臨床研究中三名患者出現無法解釋的血藥濃度突增,被FDA質疑存在“劑量突釋”風險;同時還存在生物等效性證據不足的問題,安全根基遭受嚴峻挑戰。同樣因證據不達標而被拒的,還有百奧泰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其關鍵的血清選擇性實驗數據未達標準,導致藥效對比證據失效;此外該藥的微生物學與生產控制環節亦存疏漏。而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單抗首次申請時,提交的數據雖證明了其在鼻咽癌治療中展現潛力,但因臨床數據未能顯著超越現有療法,且缺乏穩定生產細胞庫,未能滿足加速批準條件被拒。
拿到美國FDA批準的注冊證,就相當于拿到廣闊國際市場的“敲門磚”,其含金量不言而喻。對于想要“出海”的中國藥企來說,要順利通關有哪些秘笈?
充分了解規則是提高成功率的前提。“美國FDA素來有‘全球最嚴苛’藥品監管機構之稱,但國內藥企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來自于不同地區國家間審評體系標準不同而帶來的理解偏差。”國內某上市藥企相關負責人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要順利敲開美國FDA的大門,需要自建一支能快速響應的國際臨床注冊團隊。該自建團隊應當由專門的國際注冊專員組成,熟悉國際注冊標準和規范,同時也對企業自身和產品優勢了解深入,做到知己知彼,為每款申請的新藥制定針對性的策略,提高成功率。
“很多藥企對FDA的審評規則比較陌生,缺乏專業的注冊團隊,沒做好背景調查和充分溝通,容易屢戰屢敗。”美國FDA原新藥審評專家肖申就遇到過不少類似的案例:2020~2021年間,有兩家國內藥企已有國內完整的三期臨床數據,但為了拿到FDA臨床試驗的批件,在美國重復開展了不必要的動物毒理實驗,幾百萬經費打了水漂,申請流程也一再推遲。
其次,真實的全球數據鏈是信任的基石。“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必不可少,在設計試驗時,需要考慮到不同國家、地區和人群在疾病、文化、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能會產生偏差。”上述藥企相關負責人介紹,每一個數據在臨床核查階段都會受到FDA的嚴格審視,因此,藥企自己設計臨床試驗方案時,在真實可靠的基礎上,需要將每個風險點考慮在內,包括不同地區的疾病流行病學情況、醫學實踐差異、藥物代謝問題、劑量與對照藥物的選擇、有效性評價指標、統計學和數據分析方法、不良反應收集和評價標準等。
被問及什么藥物會更受監管方青睞,肖申博士依據經驗總結了答案:具有更高臨床價值的藥物。“FDA對目前市場上已有同類治療方法的藥品尤其嚴苛,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除非能為患者提供比現有療法更好的療效、更穩定的藥品質量,否則獲批希望渺茫;而對于目前可以填補臨床空白的治療藥物,審評標準則會相對寬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