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沈戰役接近尾聲時,東野就準備南下,在如此背景下傅作義與蔣介石對麾下六十萬大軍的去路問題產生分歧,當時蔣介石是想要傅作義帶著這些部隊經過塘沽后,就向南撤退,這樣就可以鞏固他在江南的防線,繼續與解放軍對抗。然后蔣介石就讓傅作義當華東南的總指揮,對這些地方的國軍進行指揮。這個職務是挺高的,可實際權力卻沒有多少,對于蔣介石的為人,傅作義也是知道的,只要他答應蔣介石的要求,到了蔣介石的地盤,他的兵權就不會是自己的了,這也就會成為光桿司令。
因此,在聽完蔣介石的計劃時,傅作義就立刻給予拒絕,還說他要帶著部隊繼續在這里同解放軍對抗,這樣就可以為蔣介石爭取更多時間,去建立第二兵團鞏固江南防線。實際上,傅作義當時的目的簡單,就是帶著部隊守著平津,發展壯大自己的部隊,等著與解放軍對抗的機會。
而且傅作義覺得遼沈戰役雖然結束了,不過四野入關還需要一些時間休整,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所以在這期間他是完全將自己的部隊再擴充20萬到50萬之間。如此一來他的部隊就能夠達到了百萬,同我軍對抗也就有能力了,就算是打不贏也可以向綏遠撤退。
傅作義既然直接拒絕了,蔣介石也沒有辦法,畢竟他手里可是掌控著數十萬部隊,且在國軍中的聲望比較高,再加上淮海戰役還沒有開始,國軍到底是什么結局也不知道,而且局勢并沒有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候,蔣介石覺得還是不要同傅作義鬧掰比較好。
可是沒多久淮海戰役就開始了,國軍原本信心滿滿的,卻立刻被解放軍壓著打。黃百韜的部隊直接被我軍給圍在了碾莊,蔣介石派了杜律明前去營救,可是怎么嘗試也都沒有效果,所以國軍最后的結局已經明朗,注定是沒有任何翻盤的可能了。
蔣介石也明白,淮海戰役得重要性,可是這個結局已經沒有辦法改變,那么他就需要說服傅作義保留實力,帶著部隊向江南撤退,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江南地區依舊掌控在他的手里。所以蔣介石又一次給傅作義之前的命令,讓他趕緊帶著六十萬兵馬向江南撤,且在這里鞏固防線,解放軍就不好打進來。
不過蔣介石明白傅作義肯定會再次拒絕,于是他就讓李及蘭做另外準備,如果傅作義不聽從,就可以立刻控制住傅作義,逼迫他讓大軍撤退。李及蘭當時是國防部的參謀次長,而后他就將這個命令下達給了北平的警備司令陳繼承。這個人對蔣介石忠心,也是出自黃埔軍校的,蔣介石也信任他,所以在陳繼承收到命令后,開始籌劃。
不過傅作義手里是有不少兵力的,如果與他硬碰硬一定完成不了任務,所以陳繼承就借著請傅作義去天橋看戲的名義,支走他身邊的人,然后將傅作義扣住,從而挨逼著讓傅作義下撤退命令。陳繼承當時的表現并沒有讓傅作義看出不妥之處,所以他在接到邀請后,就真的只帶著幾個人去看戲了。然而在戲曲進入到精彩時刻,陳繼承就立刻對傅作義說,蔣介石有急電需要他去休息室看。
傅作義也沒有多想就跟著了,結果在陳繼承讀電報的時候,就立刻示意那些人控制住了傅作義,從而逼著他下令撤退。也就是這個時候傅作義才明白自己上當了,不過很快郭景云就打來了電話,讓陳繼承趕緊將人放了,如果不照做,那么后果自負。要知道郭景云是35軍的軍長,對傅作義非常忠心,這是陳繼承惹不了的,于是就趕緊釋放了傅作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