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南二道街巴洛克博物館院內,有一個特別的攤位,每次還沒等攤主將作品全部擺放好,就圍滿了好奇的參觀者。“媽媽,我不敢動,這是不是真的啊?”攤床上擺的蟋蟀、蝗蟲、大蜘蛛……乍一看跟真的一樣。一位七旬老者說“我活這么大歲數,還是第一次見!”
一雙粗手“飛禽走獸”信手拈來
面對參觀者的嘖嘖稱奇,攤主卻十分低調,他先將攤位擺好,坐下來拿起幾縷草葉便在手里編了起來,也不吆喝叫賣,當有顧客詢問時,他就笑著回答這是什么作品。記者也覺得好奇,便上前與他聊天。
攤主是民間草編藝人張國志,哈爾濱人,今年52歲。在他小小一塊攤床上面,擺滿了“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作品以昆蟲和小動物為主,從普通的十二生肖到大的梅花鹿、眼鏡蛇、九尾狐、麒麟、仙鶴、中國龍,小點的有蜻蜓、蝴蝶、蜘蛛、蝎子、壁虎、蝗蟲、螳螂、大蝦等,包羅萬象。尤其是,大小比例適中、形象栩栩如生的小昆蟲,怎么也讓人聯想不到,這些竟然都出自他那雙粗大的老手。
“你別看這玩意兒小,編起來可費事了,我經常從早到晚的編,不能碰手機,要不然作品完成不了,這是個‘慢功夫’。”張國志告訴記者,他將自己的草編手法總結成“編、撕、拉、纏、扣”5個字,作品用鐵絲做骨架支撐,肌肉感、關節形態、胖瘦粗細都要靠技藝手法表現,且在實際應用中不斷變化手法,才能使作品形象逼真。拿蟋蟀舉例,它的前足、中足和后腿粗細不一,腿毛類似骨刺,形態獨特。小小的一只蟋蟀,編下來也得花1個小時才能將這些細節都表現到位。
“昆蟲大致可分為頭、腹部和四肢,頭部是最難編的,你得整體考慮比例和結構,還的神態。”為此,他通過購買專業書籍和上網查資料,學習昆蟲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觀察昆蟲的形態和細節。“還是說蟋蟀吧,公母的區別主要在尾部,公蟋蟀尾分叉,母蟋蟀尾是細針,所以,你在制作的時候也要將這種細微的特征呈現出來,做到精益求精。”
草編的原材料大多取自天然的蒲草、馬蓮草、棕櫚樹葉等,葉子可以剪成條狀編織。張國志所編織的作品主要用的是棕櫚樹葉和劍葉,經過蒸煮、晾曬處理后,質感柔和,沒有染色,健康又環保。“把棕櫚葉裁剪成細條編制,這種葉顏色深,適合做昆蟲,更加形象,這也是我的‘秘訣’,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讓作品很接地氣,仿真度更高,保存時間也更長。”
小時候爺爺給做“玩具”影響一生
攀談中,張國志向記者講了一個“小插曲”。一次,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在他這兒買了草編蟋蟀,過安檢時差點兒被攔下,因為坐地鐵不能攜帶活體動物,家長解釋后才發現這是“假蟋蟀”。說起這事兒,他很羨慕現在的孩子童年可以有這么多好玩的東西。
張國志回憶說,自己小時候家里面并不富裕,大人們也沒給孩子買過啥像樣的玩具,天生活潑愛動的他,就在家里飼養小動物,到外面抓回來昆蟲放瓶子里面當“玩具”,這樣一來二去時間長了,養成了從小愛觀察的習慣,沒事兒就琢磨昆蟲和小動物的神態、身體結構,后來用在了創作上面,變得得心應手。
“小的時候,爺爺編了一只草螞蚱給我玩,當時可把我高興壞了,拿在手里不停把玩,還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這件特殊的‘玩具’,后來受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開始喜歡上了草編,并跟著爺爺主動學習如何編制一些簡單的作品。”張國志說,即使在自己工作后也未放棄過兒時的興趣愛好,從2006年起他專門從事草編手工藝制作,并以此為生。
說起草編,張國志侃侃而談。他說草編最早起源于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時期,那時候我們的古人類一要吃飯二要穿衣,會把草和樹葉搓成草繩、藤條編起來穿在身上,所以說草編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手工藝之一。目前,草編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要想干好草編,需要學習過繪畫,有一定的藝術基礎,動手能力強,還需要‘耐得住寂寞’,因為編起來手就不能停,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其間不能受環境干擾。”張國志有時為了制作大作品,經常會在家“閉關”幾天,做到后半夜成了家常便飯。
用他的話說,草編就像織毛衣一樣是個“細活兒”,“干這個得有悟性,還必須肯吃苦,經常練習,熟能生巧嘛。但草編畢竟不同于繪畫等藝術,它的‘構圖’不在草紙上面,而是在你的腦子里面,而且在用手編的過程中不斷輸出腦子里的畫稿。”
盡管很辛苦,仍樂此不疲,張國志的作品更“偏愛”小動物。他說,這些“小東西”一是可愛,招人稀罕,二來接地氣,被賦予美好的寓意,給人帶來好運氣。比如,蝗蟲寓意“飛黃騰達”,蟬“一鳴驚人”,螳螂“金玉滿堂”,螃蟹“八方來財”,大公雞“鴻運當頭”,蟋蟀象征“勇往直前”,烏龜則表示“富甲一方”。
有人欣賞是堅持下去的動力
記者觀察發現,購買草編作品的主要顧客是孩子、老人和情侶,最受歡迎的還是蟋蟀。“草編作品屬于藝術性消費,付出的時間成本高昂,有時出攤只賣掉幾個,最高一天能銷售幾千元,不能指望它賺啥大錢,尤其是自己傾注不少心血的作品,只想賣給‘懂得欣賞它的人’。”張國志說,他曾經一連三天不休息,創作了一件2尺多高的草編駿馬,有人肯花上千元錢收藏,買家還特意定制了木底座裝上,將自己的作品當作高檔藝術品擺進新裝修的房子里。
“其實,說真的,這么些年來,自己能夠一直堅持做下去也很不容易,身邊的親戚和朋友也勸我說,這個東西做的很慢,也賺不了什么大錢,總勸我改行”,張國志說自己也曾經過多次內心的斗爭,“明天我還能不能堅持下去?”。但是,他沒有放棄,也許就是那種純純的喜愛。
尤其是,有個顧客令他特別感動,老人多次光顧他的攤位,前前后后買了幾十件作品,在家里專門騰出一個空間,安裝了玻璃罩和射燈,布置得像博物館一樣將這些草編作品收藏和展示,“忠粉”還鼓勵他要將草編技藝傳承下去。“作品能得到顧客的認可和欣賞,我很欣慰,這是我堅持做下去的最大動力。”
張國志現為黑龍江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市文聯會員,他通過積極參與“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多次教學和展示這項傳統手工技藝。“現在從事草編工藝的人越來越少,歲數大的手眼協調跟不上,學不來,年輕人多半怕麻煩,沒有大塊時間能沉下心來跟著學。我在道外巴洛克文化街區擺攤不單單是銷售,也是為了展示和宣傳推廣這種古老的手工藝。我想收徒弟,從家庭傳承到社會傳承,努力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他說,自己做的這些還遠遠不夠,下定決心要將這項古老而精湛的非遺技藝帶入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草編文化獨特的魅力。
采訪最后,張國志說:“總要有人去守住最純粹的熱愛和記憶,我就是其中一個,我愿意在草編技藝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王鐵軍文/攝/視頻
部分畫面素材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