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印度媒體援引“Defence Security Asia”報道,高調宣稱印度空軍在與巴基斯坦的沖突中取得了“重大成功”——成功獲取了巴基斯坦空軍殲-10CE、“梟龍”Block3、紅旗-9BE防空系統以及霹靂-15E空空導彈的電磁特征信號。印度方面聲稱,這些數據將極大提升印度的電子戰能力,并可作為與盟友共享的關鍵情報。
然而,這一說法是否可信?印度是否具備在實戰中精準捕獲并解析這些電磁信號的能力?中國又該如何應對印度的這一輿論攻勢?對于印度宣稱的“電磁情報勝利”是否可信,我們首先就要看印度是否具備電磁信號采集能力?雖然印度聲稱在空戰中成功截獲了殲-10CE、“梟龍”Block3等戰機的雷達信號,甚至包括霹靂-15E導彈的制導信號。然而,從技術角度來看,這一說法存在諸多漏洞。
本身電磁靜默戰術使信號采集幾乎不可能,巴基斯坦空軍在此次沖突中主要依靠ZDK-03預警機引導作戰,殲-10CE和“梟龍”Block3基本未開啟機載雷達,而是依賴數據鏈接收目標信息并發射霹靂-15E導彈。這意味著印度根本沒有機會捕獲這些戰機的主動雷達信號。而且霹靂-15E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僅在末端開機,PL-15E采用“發射后鎖定”模式,其主動雷達僅在接近目標時短暫開啟,印度若想截獲該信號,必須處于極高風險的接戰距離內,這在實戰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對于截獲紅旗-9BE的雷達信號就更不可能了,畢竟遠距離捕獲信號就不切實際。我們都知道巴方把紅旗-9BE作為遠程防空系統,部署在縱深地帶,其雷達波束高度集中,除非印度使用大功率電子偵察機抵近偵察,否則難以獲取完整信號參數。顯然印度這種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印度截獲巴鐵的電子信號根本就不可能。那么印度的電子戰能力是否足以支撐這一說法呢?
印度在電子戰領域的能力長期落后于中美等軍事強國,印度目前沒有類似美軍EP-3E或RC-135的大型電子偵察機,其預警機(如“天空之眼”Netra AEW&C)主要依賴機械掃描雷達,而非先進的電子情報(ELINT)系統。即使印度成功采集到部分電磁信號,其數據處理和頻譜分析能力仍處于半自動化階段,難以像美國或中國那樣快速建立有效的干擾對策。
在此次沖突中,印度空軍的蘇-30MKI和“陣風”戰機多次被巴基斯坦鎖定并擊落,甚至出現飛行員在加密頻道中絕望呼叫“為什么數據鏈不顯示敵機位置?”的情況。這表明印度在電子對抗中處于明顯劣勢,而非如其所宣稱的“掌握主動權”。印度在此次沖突中損失了至少5架戰機(包括蘇-30MKI和“陣風”),但一直拒絕承認失敗,反而不斷編造新的“勝利敘事”。
其實印度的做法無非就是想要轉移視線,似乎印度已經掌握了所謂的相關技術。并且在國際上大肆炒作,無非就是想要體現出印度的價值。印度聲稱要將這些電磁數據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及中東盟友共享,試圖塑造自身作為“電子戰樞紐”的角色。然而,這一說法更多是作秀,因為印度自身電子戰能力有限,其提供的數據可信度存疑。
要知道現代電子戰的精髓在于“動態對抗”——一旦信號特征被敵方獲取,可通過跳頻、波形調整等方式迅速更改參數。中國早已在殲-10C和“梟龍”Block3的雷達系統中采用自適應電子對抗技術,使印度即便獲得部分數據,也難以長期有效。而且中國可進一步向巴基斯坦提供更先進的電子戰支援,比如:升級ZDK-03預警機的電子偵察能力,使其具備更強的信號分析和干擾能力。提供低截獲概率(LPI)雷達技術,減少戰機雷達被探測的風險。
因此,印度的“電子戰勝利”只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表演。印度此次宣稱“掌握中國戰機電磁特征”,更多是政治宣傳而非技術現實。其電子戰能力遠未達到可精準采集、解析并應用敵方信號的水平,而中國和巴基斯坦在電磁對抗領域仍占據明顯優勢。未來,中國可通過技術升級和輿論反制,進一步削弱印度的這一敘事,確保南亞地區的戰略主動權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