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腦卒中)后,超過 60% 的患者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這些癥狀不僅影響生活質量,其背后的根源也與腦血管病變的特性密切相關。了解常見后遺癥及其成因,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康復。?
一、常見的中風后遺癥表現?
1. 肢體運動障礙?
這是最常見的后遺癥,約 70% 的患者會出現。表現為單側肢體無力(如手臂抬舉困難、走路拖步),嚴重者完全癱瘓,甚至出現 “上肢屈曲、下肢伸直” 的痙攣狀態。部分患者還會伴隨平衡失調,走路搖晃如醉酒,無法完成扣紐扣、寫字等精細動作。?
2. 語言與吞咽障礙?
語言障礙:約 30%~40% 的患者出現。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構音障礙)、無法完整表達想法(表達性失語),或能說話卻聽不懂他人意思(接受性失語)。?
吞咽障礙:超過 50% 的急性期患者存在,進食時食物易嗆入氣管,可能引發肺炎,嚴重時需通過鼻飼管進食。?
3. 感覺異常?
常見單側肢體麻木、刺痛、燒灼感,或對溫度、觸摸的感知減退。部分患者會出現 “丘腦痛”,即受損肢體持續性疼痛,且對普通止痛藥反應差。?
4. 認知與心理問題?
認知障礙:40%~60% 的患者出現記憶力下降(尤其近事遺忘)、注意力不集中、計算能力減退,嚴重者發展為血管性癡呆。?
心理問題:約 50% 的患者伴隨抑郁、焦慮,表現為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拒絕康復治療。
?二、后遺癥的根源:腦血管損傷與腦組織破壞?
1. 神經細胞的不可再生性?
大腦神經細胞一旦因中風(缺血或出血)死亡,就無法再生。大腦不同區域負責不同功能:?
運動皮層或內囊受損→肢體癱瘓;?
語言中樞(左腦布洛卡區、韋尼克區)受損→語言障礙;?
丘腦、頂葉受損→感覺異常;?
額葉、海馬體受損→認知衰退。?
這些區域的神經細胞死亡后,對應的功能就會缺失,形成后遺癥。?
2. 腦血管病變的特性?
缺血性中風(占 70%~80%):腦血管被血栓堵塞后,腦組織因缺血缺氧,在 5 分鐘內進入 “瀕危狀態”,超過 6 小時會大量壞死。若梗死面積大或累及關鍵功能區,后遺癥更嚴重。?
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形成的血腫會壓迫周圍腦組織,同時引發腦水腫,雙重損傷導致更多神經細胞死亡,后遺癥往往更兇險。?
3. 神經通路的破壞?
大腦的功能依賴神經纖維組成的 “通路” 傳遞信號。例如,運動信號從大腦皮層經內囊、脊髓傳至肢體,若通路被中風阻斷,信號無法傳遞,就會導致肢體無力;感覺信號傳遞通路受損,則引發麻木、疼痛等異常感覺。?
4. 康復期的 “二次傷害”?
若中風后未及時進行康復訓練,會出現 “廢用綜合征”:肌肉因長期不活動而萎縮,關節僵硬變形,進一步加重運動障礙。同時,吞咽功能退化、認知刺激不足,也會讓語言和認知障礙更難恢復。?
三、影響后遺癥嚴重程度的關鍵因素?
中風部位與范圍:累及內囊、丘腦等深部結構,或大面積梗死 / 出血,后遺癥更嚴重。?
治療時機:缺血性中風在 4.5 小時內接受溶栓 / 取栓治療,可減少神經細胞死亡,降低后遺癥風險。?
基礎疾?。焊哐獕骸⑻悄虿 ⒎款澋葧铀倌X血管病變,加重腦組織損傷,使后遺癥更難恢復。?
康復干預:發病后 3~6 個月是 “黃金恢復期”,早期規范的康復訓練(如肢體訓練、語言練習)能促進神經功能代償,減輕后遺癥。?
中風后遺癥的本質是腦血管病變導致的神經細胞死亡和功能區損傷,其表現與受損腦區的功能密切相關。雖然神經細胞無法再生,但通過及時治療和科學康復,可利用大腦的可塑性(未受損神經細胞代償功能)改善癥狀??刂苹A病、盡早康復,是減少后遺癥影響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