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涵蓋全國29個省份370余所學校的調查顯示,競爭壓力與社交疏離顯著降低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其中高級教師和班主任的焦慮抑郁指數更高,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更低,原因有哪些?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吳勝濤 趙昱鯤 彭凱平
在經濟快速發展與收入不斷增長的當下,人們對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并未如預期那般提升,反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心理壓力、陷入心理困擾甚至罹患心理疾病。
尤其對教師群體而言,原本從事著“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但近年來卻面臨身心俱疲、關系困境、責任過載、職業焦慮等多重挑戰。
我們的一項涵蓋全國29個省份370余所學校的調查顯示,競爭壓力與社交疏離顯著降低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其中高級教師和班主任的焦慮抑郁指數更高,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更低。
造成這一“發展—壓力”悖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過于強調“做自己”(個人主義),而忽視了“在一起”(社會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文化是影響個體心理、行為的重要變量,也是個體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資源。隨著社會與文化的快速變遷,新生文化的不成熟、封建糟粕的殘留與個人主義思潮疊加,共同構成當代心理壓力的復合源。而那些經過歷史沉淀的優秀文化都是行為適應的成果,如同“行為免疫系統”,可以有效緩解環境、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只是在社會快速轉型中被邊緣化。
過去幾十年,全球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個人主義的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的自尊運動到認知行為療法,再到近20年特別熱門的成長思維浪潮,雖然出發點良好,但都將“個人幸福”當作最高目標,強調“我”最重要、“我的選擇”最自由、“我的感覺”最優先。然而,紐約大學教授喬納森·海特在《嬌慣的心靈》一書中提出,極端的個人主義教育容易造成脆弱人設和感覺至上,并鼓動人們為了個人私利和主觀感覺去斗爭,其結果不僅不能提升幸福感,而且帶來了更多的焦慮和抑郁。
為了突破這一困境,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和反思個人主義的文化內涵及其利弊,進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去尋找更多的積極文化資源。
首先,要反思利益至上、感覺至上的功利個人主義。
盡管個人主義被廣泛提及,但這一術語在歷史發展和使用過程中卻包含著復雜多面甚至自相矛盾的成分,既有啟蒙運動以來所宣揚的獨立人格、進取精神等理性的個人主義,也有利益至上、感覺至上等功利的個人主義,甚至還有伴隨美國獨立、西進運動、網絡流行而產生的分離主義、機會主義、自戀自大等激進的個人主義成分。
當今時代的許多社會問題、心理壓力都與功利個人主義的盛行有關,其“挑動欲望、制造失敗”,追求很多不切實際且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不僅不會提升幸福感,而且會帶來焦慮、抑郁、孤獨、創傷等心理健康問題。
其次,重視集體主義的進化適應價值。
人天生是“群居動物”,再獨立的“我”也是在與別人的關系中長成的。
基因—文化協同進化理論認為,人類個體行為是遺傳基礎與文化傳統共同作用的結果,攜帶壓力應對脆弱基因(如調節興奮性神經遞質五羥色胺轉運子的短臂基因)的群體會發展出集體主義文化,有助于緩沖該群體的生理弱點、減少其暴露于壓力環境的健康風險。研究發現,75.20%的中國人攜帶的是五羥色胺短臂基因,而只有44.53%的美國人攜帶該基因。此外,另一種與獨立自我相關的基因(如調節興奮性神經遞質DRD4受體的7R/2R基因),也較少見于東亞人(包括中國人)。
這些基因特點很好地解釋了中國人(包括其他東亞人)為何持有如此強健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即便在經濟上高度城市化、政治制度深受歐美影響的韓國、日本也不例外,他們仍然在生活方式、意識形態與文化實踐中保留了集體主義的底色。
當然,并非所有冠以“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都是積極的,像“死要面子”“盲目攀比”“論資排輩”這些打著集體名號的糟粕,常常與心理壓力、合作效率低下有關,需要警惕。
最后,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文化資源。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中國人會以互依、和諧的方式來理解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積極文化不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指南,也在歷史沉淀中成為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力量。
一是重視親情友情。家庭作為中國文化的基石,像鎧甲一樣幫我們抵擋外界的風霜雨雪(比如失業打擊、流言蜚語),給我們安全感和勇氣。一個知己、知心的朋友是人生路上的牽掛和慰藉,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曾經溫暖了無數遠行游子的心。
二是與自然對話,得內心安寧。中國古代哲學、詩詞中包含著豐富的天人感應思想。心理學研究發現,像李白一樣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可以顯著減少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并增加積極的獨處體驗(如和諧、平和)。因此,周末去公園走走,感受一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比悶頭刷手機解壓多了。
此外,陰陽結合的辯證思維以及天道酬勤、善惡有報的世道正義觀也與幸福感、心理復原等正相關;植根于鄉土中國的鄰里關系,基于中國實踐的群眾路線、組織生活、結對幫扶等形式,不僅是取得革命勝利、建設成就的寶貴經驗,也是解決現實困難、緩解各種壓力的集體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培養人格獨立、積極進取、和諧互依的健全自我,還要建設團結活潑、傳承歷史、引領時代的文化環境。
| 作者吳勝濤系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教授,趙昱鯤系香港中文大學社科學院高級講師,彭凱平系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