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誰會去做心理咨詢啊?”
“心理咨詢不就是花錢找人聊天嗎?”
“不會我在想什么都被咨詢師看穿吧……”
對于心理咨詢,你是不是也聽過,或是也有這樣的誤解?
這些對心理咨詢刻板印象如同迷霧,阻礙了我們走向治愈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做心理咨詢?一次心理咨詢就能解決問題嗎?做心理咨詢到底是怎么樣的過程?
今天,就讓我們撥開迷霧,看看心理咨詢究竟是如何通過“聊天”來讓一個人脫胎換骨的。
相信看完就能刷新你對心理咨詢的一些認知。
如何判斷自己
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詢?
提到心理咨詢,有些人會想到“瘋子”“精神分裂”等較為極端的精神異常的情況。
但其實,這類人群還需要通過藥物、手術等治療,心理咨詢反而更多是作為輔助治療方式。
而接診這類人群的,一般是具有處方權和診斷權的精神科醫生。
除此之外,心理治療師也能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進行認知、情感、行為方面的治療,但TA們也沒有處方權(不能開藥)。
而我們常提到的心理咨詢,主要由心理咨詢師來提供服務。
TA們對于來訪者的心理狀態只能進行評估,而非診斷,甚至治療(同樣不能開藥)。
每個人的一生中,必然會經歷各種起伏。
比如,在低谷期、瓶頸期、遭遇重大挫折——考試考砸、被裁員、分手、離婚、失去親人、陷入職業瓶頸等,或者長期飽受失眠、頭痛、腹瀉等困擾卻查不出身體上的病因,又或者深陷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困境。
如果你覺得靠自己已經很難調節過來,或這種狀態已經持續很長時間時,就可以及時嘗試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可能你覺得,自己都是“大人”了,就該堅不可摧,所有困難自己扛,所有難過自己消化。
但其實,學會求助,也是你成為“大人”后,一門不可缺的功課。
求助心理咨詢并不代表你懦弱。
相反,你能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就已經是極具勇氣的一件事了。
一次心理咨詢
就能解決問題嗎?
先給出答案:基本不行。
心理咨詢并不是即時起效的“特效藥”,并不能如我們期望那般,一次就能讓困擾、煩惱通通消散。
它的形式是談話,卻并非簡單的閑聊。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通過心理學的原理、技術、方法等的結合使用來幫助來訪者緩解心理困擾。
這背后的過程,就像醫生治療身體疾病那般細致、嚴謹。
從你預約好咨詢開始,一場科學、有序的心理干預計劃就已啟動:
階段一:初次接觸與評估(1-3次)
在這個階段,咨詢師的首要任務是構建安全穩定的關系,而非馬上解決問題。
所以,咨詢師會以溫暖、接納的態度與來訪者交流,幫助來訪者感到安全和放松。
在這其中,咨詢師會先明確告知保密原則及法律例外(如自傷/傷人風險等),以及詢問來訪者的基本信息和咨詢的主要原因(如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困擾、壓力管理等)。
然后再通過訪談、問卷或心理測試來評估來訪者的心理狀態、情緒模式和行為傾向,去更好地理解來訪者困擾的本質。
這個階段不是審判,而是與來訪者共同繪制心靈地圖。
來訪者也會在這個階段對咨詢師形成初步印象,去感受兩人的“磁場”是否合得來。
畢竟,選擇自己喜歡的咨詢師也很重要。
階段二:搭建安全基地(2-4次)
在這個階段,咨詢師會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鼓勵來訪者表達并幫忙澄清TA的情緒和感受,讓TA能夠釋放內心的壓力。
比如,當來訪者說“最近特別難受”,咨詢師會引導TA細化:“這種難受是焦慮的灼燒感,還是抑郁的沉重感?”
也會引導來訪者深入探討困擾的根源,比如童年經歷、家庭關系、社會壓力等。
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會幫助來訪者識別自己的思維模式、情緒反應和行為習慣。
比如識別“遲到=我不負責”的自動化思維,看見來訪者“重復用激烈行為來驗證被愛”的童年模式等等。
階段三:干預和改變(4-12次)
這是心理咨詢最重要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咨詢師會根據來訪者的需求教授一些實用的技巧,比如情緒調節方法、認知重構、放松訓練等。
也會幫助來訪者挑戰和改變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認知重塑。
比如來訪者有“我總是失敗”這種自動化思維時,咨詢師會引導TA進行現實檢驗:“這是事實還是想象?”
咨詢師可能還會建議或鼓勵來訪者嘗試新的行為方式。
比如與人溝通時更直接地表達需求,或者在壓力下嘗試深呼吸等等。
當然,很多時候,咨詢師并不會直接給出建議,而是通過提問引導來訪者發現“自己內心的答案”。
這個階段會有很多突破,也容易出現反復。
來訪者可能會出現“癥狀加重”的假象,這就像傷口清創時會暫時更痛。
也可能會因此出現“阻抗期”,突然不想繼續咨詢。
專業的咨詢師不會把這看作拒絕,而是理解為來訪者的心理防御機制在起作用,而這,正是探索深層問題的契機。
同時,咨詢師也會密切監測來訪者的狀態,在必要時調整干預強度。
階段四:鞏固及總結(最后2-3次)
在這個階段,咨詢師會定期與來訪者回顧咨詢的進展,評估目標是否達成。
并在核心問題緩解后,將咨詢重點轉向:
幫助來訪者將咨詢中學到的技巧和認知應用于日常生活,重建穩固的自我力量,確保改變能夠持續。
比如,通過情境模擬,預演相似的壓力場景下的應對策略,或練習正念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等自我調節技術。
當來訪者的目標基本達成時,咨詢師會與來訪者一起討論結束咨詢的時機,并提供后續建議,比如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這時,咨詢終點的標志不是問題消失,而是來訪者掌握了應對工具。
就像幼兒學步最終要離開學步車,咨詢師也會逐漸后退,看著來訪者帶著新獲得的心理彈性走向生活。
當然,如果來訪者在未來遇到新的困難,可以隨時聯系咨詢師尋求幫助。
如何選擇適合
自己的心理咨詢次數?
以上四個階段,并沒有固定化或標準化的流程或次數要求。
對于不同來訪者不同的心理困擾,心理咨詢的頻率、應用方法、技術等都會有差異,比如:
短程咨詢(8-12次):適合解決特定問題,如考試焦慮、失眠調節;
長程咨詢(半年以上):適合人格重塑、復雜創傷修復;
家庭咨詢:會采用家譜圖(genogram)、家庭雕塑、結構式家庭治療等技術,分析家庭中存在的問題本質;
兒童咨詢:通過沙盤游戲、房樹人繪畫投射技術進行工作……
因為,心理咨詢的本質是幫助來訪者重建心理免疫系統。
它不是幫你擋住來自生活的所有風雨,而是讓你能在經歷風雨后能快速“回暖”。
當生活給你拋出異常復雜的心理方程時,專業咨詢師能引導你找到你最需要的“解題思路”。
而這個答案,永遠在你自己的生命經驗里。
如果你目前有一些心理困擾卻不知道如何解決,或是常常陷入焦慮、抑郁、無意義等負性情緒的漩渦,又或者飽受親密關系、家庭關系、職場關系等人際關系的折磨,不妨試試專業的心理咨詢。
它不僅能幫助你解決許多心理困擾,更能幫助你打開內心的黑匣子,厘清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活出真正想要的人生。
正如《不原諒也沒關系》書里的一句話:“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你自己的責任。”
為了鼓勵更多人勇敢踏出幫助自己的第一步,壹心理推出了「買一送一」咨詢優惠,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作者:小西
圖源: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