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炳鈺)還沒入伏,許多人已經覺得高溫難耐,但天氣預報中的氣溫聽起來仿佛“并不如此”。就近日預報來看,北京的最高氣溫始終在35℃~36℃之間徘徊,甚至連39℃都很少看到。為什么氣溫預測與實際感受的溫度不同?
7月12日,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任國玉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天氣預報說的氣溫與實際體感溫度是兩個概念,造成二者差異有多方面因素。
任國玉教授解釋,地面氣象觀測的主要對象是百葉箱里的氣溫,百葉箱一般被置于開闊平坦的草地上,其裝置通風且遮陽。百葉箱中溫度計(傳感器)距離地面1.5米左右,相當于陰涼處人體肩胸部附近的空氣溫度,夏季相對于陽光下地面溫度和腿腳部位感受到的溫度要低出不少。這是很多人實際感覺更熱、但天氣預報氣溫偏低的一個原因。
任國玉教授補充,記錄沒有太陽直接照射情況下的地面氣溫(1.5-2.0米)是全球統(tǒng)一規(guī)定。我國氣象部門也觀測地面溫度,但不用于天氣預報。長期以來,人們也根據同時刻的太陽輻射、風速和相對濕度觀測數(shù)據,開發(fā)人體感受溫度或體感溫度指數(shù),發(fā)布體感溫度預報。部分省市已有相關服務,但往往沒有得到公眾的關注,一般仍看天氣預報的氣溫。
“體感溫度與外界環(huán)境關系密切,除氣溫外,還受濕度、風速、太陽輻射等因素影響。”任國玉教授介紹,當氣溫較高時,如果空氣濕度也很大,人體汗液難以蒸發(fā),散熱效率大大降低,會感覺比實際氣溫更悶熱難耐;在有風的情況下,風會加快身體熱量散失,使人體感覺比實際氣溫冷得多;若無風,則人體會感覺被暖空氣持續(xù)包圍。而且,在陽光直射下,人體會直接吸收太陽輻射的熱量,體感溫度會顯著高于樹蔭下或陰涼處的實際氣溫。
另外,在城市中易出現(xiàn)熱島效應,柏油馬路、水泥地、建筑物等會額外吸收并重新輻射出熱量;水體和植被偏少,使得城市里蒸散發(fā)量低,地面和城市冠層的熱量主要用于加熱空氣,不利于降溫;人為排放熱量如空調等進一步加熱了城市里近地面空氣溫度。這些都使得城里居民感受到比郊區(qū)和鄉(xiāng)村更熱一些。
任國玉教授還表示,現(xiàn)在的天氣監(jiān)測基本還是根據國家氣象站數(shù)據,天氣監(jiān)測和預報也針對這些站發(fā)布數(shù)據;但這些站點有的在近郊區(qū)或郊區(qū),有的原來在城里,后來遷往郊區(qū)。因此這些站監(jiān)測和預報的氣溫值,可能比城市里低一些,大中城市偏低1℃~3℃都是可能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這也會導致預報的氣溫與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感受有出入。
“城市天氣監(jiān)測和預報確實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氣象部門改進。”任國玉認為,目前國家級氣象站既為天氣監(jiān)測、預報服務,還為氣候和氣候變化監(jiān)測、預測和研究服務。但實際上這兩個服務都還有改進空間。我國大中城市城區(qū)里實際上設有區(qū)域氣象觀測站,城市天氣監(jiān)測預報可利用區(qū)域站數(shù)據做出訂正,或者利用城市數(shù)值天氣模式開展預報;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高密度自動站監(jiān)測數(shù)據,做出更精細化的預報和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