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下班時分恰逢下雨,走出龍耀路地鐵站時,大雨將歇。李斯銘隨手掃開一輛哈啰單車,里面幾秒鐘古典樂后,傳出“解鎖上海夏季音樂節”的聲音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他渾然不覺,只是自言自語“這次是‘貝六’(即貝多芬《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嘛”。他騎行的終點,是800米處的徐匯西岸夢中心的船塢,那里,一場拉丁風情的夏日音樂大秀《雪莉·瑪麗亞與拉丁計劃爵士樂隊》正在江風中等著他。
“全城交響”現場一瞬
這環保又文藝的一幕,是今年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期間很多市民游客和音樂愛好者熟悉的場景。在過去兩周的時間里,MISA以聚焦環保的“寫給未來”為主題,奏響了一首上海的夏日奏鳴曲。“我們旨在通過音樂與藝術的跨界合作,引導公眾關注環保問題。”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MISA期待“環保能和音樂一樣走進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音樂與大自然天然親近”
7月5日晚,上海交響音樂廳主廳。觀眾看看舞臺上,又扭頭看看身邊,滿臉驚訝又掩不住笑意:臺上,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員正在敲擊木魚;觀眾席間,長笛和短笛演奏員正邊走邊吹。場面詼諧,閉目聆聽卻又感嘆作曲家的妙筆:木魚聲讓人有置身大森林的沉浸感,而笛聲和臺上一把小提琴的應和,則是穿插其間的鳥鳴。
人與自然,在這場名為《寫給未來:三人時光與上海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下半場作品《樹》開場時,達成了一種神奇的統一。這場音樂會也是本屆MISA的“點題”之作——已經舉辦了16年的MISA每年都有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寫給未來”。
大提琴演奏員敲起了木魚
“近年來,大家應該都能感覺到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這關乎到我們所在的這顆星球每一個人的未來。”周平說,上海交響樂團將今年MISA的主題敲定為環保,也是認為“環境問題可能是公眾都非常關注的問題”,“但關注遠遠不夠,我們有沒有準備好呢?我們又能夠為環境做什么?”她介紹說,圍繞這個主題,今年的MISA在音樂會之外,還策劃了6場環保主題講座、工作坊、公益騎行活動以及跟愛回收合作的環保任務等,“我們期待原本就以‘跨界’為特色的MISA,能夠拓展出更多的外延”。
這個主題得到了觀眾們的熱烈響應。在音樂廳大堂,今年的藝術裝置非常特別,是一棵用礦泉水瓶、硬紙板、樹枝和繩子組成的“重生之樹”,滿滿的藏族風情配合大堂的藍色星空頂,讓人仿佛來到了雪域高原。這棵完全由藝術家撿來的垃圾所“種下”的樹,頻頻亮相社交媒體,成了今年觀眾來MISA必打卡的“景點”,環保理念也借此傳播得更遠。
芬蘭著名指揮家薩洛寧此次在MISA連續上演了“上海醫藥之夜—2025上海夏季音樂節開幕音樂會:薩洛寧與紐約愛樂樂團”和“上藥控股之夜—薩洛寧、康托羅夫與紐約愛樂樂團”兩場重磅音樂會,受到了全國樂迷的追捧,不少人早早搶票,坐高鐵、打“飛的”趕來上海。
MISA開幕音樂會
作為國際樂壇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薩洛寧一直在為環保事業積極奔走。他告訴記者,在觀看了英國流行樂歌手艾德·希蘭的演唱會后曾大為震驚,“一場大型流行演唱會所消耗的用電量,足以支撐芬蘭一個中型城鎮整整一年”,所以他總感嘆“我們這代人,給地球留下了太多棘手的難題”。為此,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創辦了“波羅的海音樂節”,同樣以生態為主題,“古典樂本身就是低碳的藝術,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比如我們的樂器都是由木材、馬尾毛、竹子等天然材質制作,演奏過程也都是依托人體自身呼吸和肌肉力量,非常環保”。
每年MISA的戶外舞臺——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都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面對夏日炎熱的高溫和觀眾奔赴現場的熱情,主辦方也特別準備了風油精、清涼油、鹽汽水等傳統的“消夏神器”免費發放,讓觀眾更愜意地感受音樂與夏日晚風的熱浪與柔情。
出生在舊金山一座小漁村的美籍日裔指揮家長野健,在德國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國際名聲。此次,他在MISA帶來“上藥銷售之夜—生命禮贊:長野健與漢堡國家愛樂樂團”音樂會之前,和記者回憶起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從中世紀甚至更早開始,作曲家就從自然界中獲得了無數靈感。因此從音樂歷史的角度來看,自然和音樂是不可分割的。”長野健說,自己作為一個“在狂野自然中長大的加州人”,既可以親近很高的雪山,也可以見識洶涌的大海,“從小就被這山與海交匯的環境浸潤,我在指揮時很容易聯想并應用到自然的意象,尤其是在指揮自然主題很明顯的作品時,比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德彪西的《大海》、施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甚至是莫扎特的《布拉格交響曲》也有伏爾塔瓦河的影響。自然給音樂藝術創作和解讀帶來了無限的靈感。”
長野健與漢堡國家愛樂樂團
“95后”青年作曲家梁皓一對此深有體會。在接受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植物園聯合委約,創作本屆MISA上再度讓觀眾耳目一新的《樹》時,他去了成都的青城山,在郁郁蔥蔥的森林中每天早晨被鳥鳴叫醒的感覺,他至今難忘。“去年年底接受的委約,一開始一直想不到該如何去寫這部作品。”他告訴記者,但在青城山之行后,他有了靈感,“想到很美的青城山大樹,也想到洛杉磯被山火破壞的森林,于是我決定以‘樹’為主題,并發展出砍樹、重植等情節,去闡述環保的理念。”
交響作品《樹》的指揮金郁礦(左)與作曲梁皓一(右)在上海這座未來之城解讀“未來”
梁皓一的作品,既是寫給生態環境的未來,也是寫給音樂的未來。而上海,被很多來MISA演出的國際音樂家視為“屬于未來的城市”。
紐約愛樂樂團為MISA接連呈現了不同主題的音樂會。臺上精彩,臺下也有意外驚喜:一位樂團里說著上海話的小提琴手莫曉明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從小雖然在舊金山長大,但外公外婆和媽媽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她很好地繼承了一口正宗的鄉音,也延續了媽媽作為同為小提琴演奏家的藝術生涯。于她而言,上海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過去,是承載著鄉音的故土,但她也在這里許下了未來的期待:“希望下次回來可以多待上一段時間,和媽媽一起,重回她小時候長大的地方,我想我會很感動。”
來自比利時的金翅雀古樂團,被很多樂迷視為本屆MISA三大名團之外“隱藏的彩蛋”,團里的大提琴演奏家伊拉·吉沃爾在享受了梧桐區的優雅、蘇州河邊騎行的愜意以及陸家嘴的“絕美天際線”后感嘆“這里真的很有未來感”,他說自己更加堅定了“古典音樂的未來可能是在這里,在上海,在中國”的想法。
“00后”指揮金郁礦和“交響樂新人”王菀之,正是這句話的印證。
前者對古典樂的理解,對很多創新的接受程度,讓迪圖瓦、余隆這些國際大指揮家都大為欣賞。多次登臺MISA、游歷過歐洲之后,他更是對音樂節對一座城市的影響有了深切體會。
而后者從流行樂歌手、影視演員的身份跨界到交響樂作曲家,更是讓人看到了這個行業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3年前王菀之決定學習管弦樂作曲時,一開始聽著音樂翻總譜都“找不到演到了哪里”,但2023年她就寫出了人生第一部管弦樂作品《失落的一格》,今年她將修改完善后的作品拿出來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她一步步將曾經的夢想變成了可實現的未來。
“我小時候跟父母和親戚朋友來上海旅游過很多次,后來自己也來開過音樂會,但從沒想到過有一天會來上海和上海交響樂團一起演出,我覺得很厲害。”她說。
這大概正是“寫給未來”的意義。正如周平所說:“我們的主題是環保,但‘未來’這個詞,每個人都可以衍生出屬于自己的意義。”今年的MISA即將在7月13日落下帷幕,但回顧到這些,令人不禁對明年的盛夏燃起了期待。
未來永遠讓人向往,正如音樂現場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