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一支樂團吸引孩子們二刷、三刷,不斷返場,它就是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團。
這支由上海交響樂團護航的學生樂團,一期一會,每年公開招募,十年來點燃了700多名青少年的音樂夢。
7月12日,在指揮家張櫓的執棒下,73名團員獻上"十周年專場音樂會",在中西合璧的曲目中發出響亮的青春之聲。
點燃700名青少年音樂夢
73位少年介于10歲至16歲之間。近10%的學生來自外地,從蘇州、青島等地趕來上海,參加一周的排練和演出。
16歲的長號手鄭植來自青島。"指揮教了我很多本領,我學會如何處理樂曲、理解音樂本質。"對他來說,這次經歷不僅是技藝的提升,更是團隊協作能力的鍛煉。充實的排練經歷,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未來,我想報考南方的音樂院校。”
孫盡之來自上海南洋模范中學,兩次都考上長笛首席。"今年回來重溫快樂時光。"長笛首席有solo重任,孫盡之有不少展現自我的高光時刻。連續兩年的參與,讓他結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挑戰了更有難度的曲目。
瞿子軒是上海諾美中學的學霸,第三次參團,成長為大提琴副首席。“這支樂團的含金量很高。”瞿子軒十分珍視在樂團中培養的協作能力,這位15歲的瘦弱少年跳了一級,計劃申請英美大學,攻讀生物,“但我不會放棄音樂。”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連職業樂團都視為挑戰,學生節日樂團勇敢向前,拿下了第四樂章。
"大部分孩子有過樂團經驗,很敏銳,老師一點就通。"項目負責人劉麗潔觀察。指揮張櫓也為孩子們"五六天時間改頭換面"的進步速度感到驚訝。
樂團堅持"位置不固定,動態調整",對學生既是技藝的考驗,也是心理的磨練。"這種競爭很殘酷,但是必要的鍛煉。"劉麗潔解釋。
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們,二刷、三刷,不斷返場。孫盡之是其中之一。短短一年,他長了20公分,性格也有了很大變化,去年很調皮,今年很安靜,變化之大讓老師驚訝。
從11歲到16歲,許顥瀚連續三次入團,從長笛愛好者變成聲部首席。今年,許顥瀚的媽媽還不住給老師打電話,問能否將年齡限制放寬到18歲,讓孩子繼續參加。
十年不斷復盤不斷進步
在上海交響樂團樂隊副首席張松潔、雙簧管首席張欣、小號首席夏非、大提琴家周潤清的帶領下,學生們分聲部,進行了扎實訓練。
三十多年前,夏非參加過南洋模范中學樂團10天的暑期集訓,指揮是張國勇。今年,執棒學生節日樂團的張櫓,正是張國勇的兒子,樂團中還有幾位南洋模范的學生。
"我們住在學校宿舍,打地鋪,只有電風扇。"盡管條件艱苦,但夏非的回憶里全是快樂。此前,他都是獨自在家練習,沒有合作概念,和同齡人一起玩音樂,重塑了他對音樂的理解。集訓后,夏非主動報考了上音附中。
“交響樂是合作的藝術,大家輪流做主角。”他比喻,每個樂手都像一顆螺絲釘,螺絲釘的位置對不對,決定了發出來的音樂漂不漂亮,“歪了就不好聽了,音樂顏色就不對了。不要小看螺絲釘。”
“藝術很吃天賦,還要一點運氣,要到一定環境里鍛煉,才能開花結果、長成大樹。”他認為,學生樂團能點燃音樂的種子,而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團的軟硬條件堪稱“頂配”。
"一開始,我們也沒有太多經驗,每年都在不斷摸索、不斷復盤、不斷進步。"十年來,劉麗潔見證了樂團從無人知曉到全國知名,徹底打響了名氣。
樂團每年都會重新組隊、重新出發、堅持免費,吸引了越來越多海內外學子的目光。家長們紛紛“側面打聽”,怎么才能加入。每年結束時,幕后工作人員都會被家長們的感謝淹沒。
“很有成就感,但也很不舍。每一年都是一次重新開始的‘養成記’。”劉麗潔常常忍不住落淚。這種循環不息的音樂傳承,正是上海這座音樂之城最動人的風景。
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希望,孩子們永遠保持對音樂最本真的熱愛,用音樂搭建理解的橋梁、用藝術之光驅散隔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