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影視、舞臺劇、裝置藝術……“香港才女”王菀之從不被定義,總是在尋找藝術表達新的可能。這一次,她實現了人生清單上一個新的心愿——創作一部管弦樂。7月8日晚,王菀之攜個人首部管弦樂作品《失落的一格》亮相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由上海交響樂團演繹。
王菀之從小在古典音樂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在加拿大留學時,有一年回香港做暑期工,她寫下人生第一首歌《我真的受傷了》,后被張學友唱紅。發現自己的創作興趣之后,王菀之開始系統學習音樂,成為流行音樂唱作人。
音樂會現場
“我之前從未想過有一天會真正動筆寫一部管弦樂,直到三年前,我下定決心試一試,于是有了《失落的一格》。”王菀之說。憑借多年在流行編曲中積累的樂器編排與結構理解,她用兩年完成了作品雛形,2023年由香港交響樂團首演,后赴維也納完成了唱片錄制。這次在上海,在上海交響樂團的排練中,她感受到樂團的音色和效果遠遠超出她的想象,讓這部作品展現出更多細節與層次。
談及《失落的一格》創意來源,王菀之展現出柔軟細膩的一面:“這是一個雪人的故事。”雪人誕生于極寒之時,卻給看到它的人帶來一絲溫暖。當寒潮退去,真正的溫暖降臨,雪人早已融化消失。”她想起自己在冰島旅行時的一段經歷。在嚴寒中,有一位陌生人遞給她一杯熱巧克力。她至今記得那樣的寒冷,那杯熱巧克力的溫暖和香甜,卻怎么也不記得那個陌生人的模樣了。
音樂會現場
作為在各領域進行多棲創作的藝術家,王菀之說:“大家可能以一個流行歌手,一個創作人,或者一個演員來認識我,今晚我也想讓大家看到,‘還有寫管弦樂的王莞之’。”
比起流行音樂,一部管弦樂作品的創作更為龐大和復雜。看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總譜,王菀之曾感到迷失,她更喜歡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和德彪西的作品。“寫之前一定要先想好自己要寫什么,要對交響樂團里的樂器足夠了解,知道如何去發揮不同樂器的個性。寫流行音樂的經歷,讓我對主旋律很敏感,這可以讓觀眾更容易記住你的作品。”
音樂會現場
在王菀之看來,音樂創作在本質上是一種和聽眾溝通的橋梁,最重要的是好不好聽?有沒有打動人?有沒有和觀眾對話?旅行、看展覽和舞臺劇時的某個瞬間,生活中觀察到的情感片段,都可能轉化為她作品的靈感,她希望用音樂來向觀眾展現自己眼中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王莞之說,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會忽略音樂的存在。“比如在餐廳吃飯時,如果聽到音樂突然停了,我會猜測是不是要打烊了?”在音樂短暫缺席時,我們方才發現它無處不在。對王菀之而言,這份“無處不在”的音樂,也承載著她給予世界的一點點溫暖。或許,當旋律結束,演出散場,人們依舊會記得在某個瞬間,某首曲子帶來的觸動,就像她在作品中寫下的雪人。
“雖然會在太陽升起時融化,但那一刻的善意的溫暖,會被記得。”
原標題:《香港歌手王莞之邂逅上海交響樂團:打破古典與流行的界限》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來源:顏經緯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馬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