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日裔美國指揮大師長野健(Kent Nagano)擔任漢堡國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及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第十個與最后一個樂季:在他正式卸任前,作為他們“告別巡演”的一部分,長野帶領漢堡國家愛樂首次來到中國,登上MISA(上海夏季音樂節)舞臺。
音樂會現場
長野健
毫不意外,本場音樂會中,掌舵他心意相通的“親兵”,長野以極致的藝術展現出一位真正的“Maestro”(大指揮家)風范——即使是在演過無數遍的經典曲目中。
長野以富于創意的曲目安排聞名,本場音樂會便可見一斑。音樂會以德國當代作曲家約爾格·威德曼一首十分鐘的小作《充滿活力的》(Con brio)開場,呼應著下半場的德奧核心經典——貝多芬《第七交響曲》。“Con brio”是貝多芬經常使用的表情術語,而《第七交響曲》的末樂章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快板”。
威德曼的作品是對貝多芬音樂,尤其是第七和第八交響曲的致敬與解構。威德曼不僅引用了多處來自貝多芬、或類似貝多芬的音樂素材,更在其中貫徹了他所理解的現代語境下的“貝多芬”風格,如碎片化的短小素材、單音的重復、各種突強突弱,乃至于那些聽起來頗為“貝多芬”的銅管與定音鼓寫法。
長野健
作為演繹現當代音樂的大師,長野以清晰的思路將這部略顯松散的作品演繹得結構明了。他精準而一絲不茍的拍點精準展現作品中碎片化的不斷切換的節拍,高效地勾勒出清晰的音樂層次。在演出前的采訪中,長野表示,他對于這部作品的理解是“熱情”而非“瘋狂”;音樂會中,他也確實以一種充滿動能的步調演繹了這部機巧之作。
莫扎特的《第24鋼琴協奏曲》是作曲家唯二的小調協奏曲之一;這部直指貝多芬的雄偉之作訴說著作曲家最為深刻激蕩的情感。長野始終極好地處理了樂隊的聲部平衡,恰到好處地使如木管的低音線條等內聲部輪廓清晰,表現出莫扎特“晚期”協奏曲中豐富而略顯郁暗的和聲層次。“肖賽”冠軍、鋼琴明星布萊哈奇的獨奏聲部則彈得清淡平實,他的處理整體表情統一,也彈出幾處漂亮的觸鍵瞬間。
“肖賽”冠軍、鋼琴家布萊哈奇
漢堡國家愛樂樂團
真正的偉大時刻是下半場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這也是我聽過的最好的“貝七”現場。
漢堡國家愛樂并非一支“超級勁旅”,但在長野棒下,他們的演奏綻放出驚人的細節與能量——樂團有效地回應后者種種細致的要求。長野對于細節極盡雕琢,高度掌控著樂句中的運音、音色與語調起伏,而指揮家也格外注重不同聲部間的承接與平衡。我們聽到往往被忽略的中提琴、低音提琴、巴松等聲部中層出不窮的細節,但這些聲部細節并不只是簡單地被呈現——比如,第一樂章尾聲中,仿佛呻吟著的低音聲部半音化線條帶來了多么大的和聲張力,而第二樂章中此起彼伏的聲部呼應又塑造了怎樣綿長而有力的氣息。
長野健
面對“貝七”中大量的含義各異的漸強與突強,長野事無巨細地關注著每一處譜面上的強弱指引,使其與復調化的和聲結構及多變的樂句深刻結合。長野從不以直接的“刺激”音色進行強調,國家愛樂始終保持著它們豐厚清晰的發音,但指揮家所塑造的每一句樂句、每一個聲部,都緊密而犀利地展現出作品充滿巨大能量的橫縱結構。
在第三樂章鋪墊的幾個插部中,或許指揮家放緩的速度稍顯刻意,但不同樂段間涇渭分明的和聲色彩倒也因此凸顯。而末樂章“充滿活力的快板”則完全是精心設計與自然爆發的結合——在美不勝收的驚人細節中,長野將音樂步步推進至舞蹈的絕對高潮。
來源:甘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