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河南魯山那座造價715萬元的牛郎織女雕塑,像一塊巨石砸進輿論的湖面。從網友曬出的照片看,這尊雕塑造型不算驚艷,工藝也難稱頂尖,卻標出了遠超公眾認知的價格。當時的質疑聲浪鋪天蓋地:為何一尊雕塑要花掉近千萬?資金流向是否透明?招標流程是否合規?
如今,一年過去,當初的漣漪早已變成更深的漩渦。面對追問,當地紀檢部門工作人員只留下一句"涉及保密,不方便說"。這輕飄飄的回應,非但沒平息爭議,反而讓"715萬"這個數字更顯刺眼——公共資金的使用,何時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公眾的困惑并非空穴來風。715萬是什么概念?在魯山這樣的縣城,這筆錢能為鄉村修好幾條灌溉水渠,能給鄉鎮學校添置上百套新課桌椅,能為社區養老院配備全套醫療設備。可它最終變成了一尊佇立在廣場上的雕塑,且價格遠超同類項目的市場行情。此前有媒體報道,類似規模的人物雕塑,市場價多在百萬以內,魯山這尊的定價,難免讓人懷疑"水分"幾何。
更讓人費解的是"調查一年仍保密"的操作。按照常規流程,工程審計、資金核查有明確的時限,即便涉及復雜問題,一年時間也足夠理清脈絡。是招標環節藏著貓膩?還是材料采購存在虛報?亦或是施工方與相關部門有利益勾連?這些本應在陽光下接受檢驗的問題,如今被"保密"二字牢牢捂住。
但公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從來不該被輕易剝奪。《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規定,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信息外,政府財政收支、重大項目建設等信息應當主動公開。715萬是納稅人的錢,雕塑是給公眾看的公共設施,整個過程本就該攤在陽光下。以"保密"為由回避追問,難免讓人猜測:是不是真有什么"不能公之于眾"的隱情?
回顧近年來的"天價公共設施"爭議,從某地300萬的"大白菜雕塑",到某縣2.7億的景觀橋,每次輿論沸騰的背后,都是公眾對公共資金濫用的警惕。這些項目往往在質疑聲中不了了之,要么以"符合規定"草草回應,要么用"正在調查"拖延時間,直到公眾注意力轉移。魯山的雕塑會不會重蹈覆轍?
其實,公眾要的從來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是一個清晰的交代:715萬究竟花在了哪里?每一筆支出是否有憑有據?如果確實合規,不妨把賬單曬出來,讓專業人士和普通市民共同監督;如果存在違規,更該嚴肅追責,給納稅人一個負責任的說法。
"保密"或許能暫時平息追問,卻捂不住公眾心中的疑慮。當公共項目的價格偏離常識,當調查過程淪為"持久戰",當回應變成敷衍的托詞,消耗的不僅是輿論的耐心,更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魯山的牛郎織女雕塑,本應是承載地方文化的符號。如今,它更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公共資金監管的漏洞,也映出了信息公開的短板。希望當地能明白,"保密"不該成為遮羞布,唯有直面問題、公開透明,才能讓這尊雕塑真正找回它應有的意義——而不是成為輿論場里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