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展現新中國主題美術創作發展的歷史,今起至11月2日,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革命的時代:新中國主題美術創作特展”,以個案研究為特點,反映新中國美術創作的源流與發展,以及這一段特殊時期內主題美術創作給予20世紀中后期中國美術創作的影響。
展覽將持續至11月2日。暑假期間對全國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免費開放(出示學生證)。
“很多作品曾在當年入藏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因為歷史原因又流散民間,這給了我將它們聚集起來的機會。”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自1999年開始接觸新中國美術作品,最早收藏版畫、水粉和雕塑,2003年起開始收藏該題材的油畫作品。“我認為這些代表中國現代歷史的藝術品,應該由中國人來收藏,并通過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將它們公之于眾,讓觀眾感受到特殊時代先輩藝術家的熱血與激情,歷史在藝術作品中的生動再現。”
展覽選取20世紀30年代以來各個時期的主題性創作150余件,有油畫、中國畫、版畫、素描、雕塑、宣傳畫、年畫等,其中絕大多數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將分三個板塊展出。
第一板塊“領袖與革命”,以1949年之前的毛澤東形象和事跡的創作為主,包括表現毛澤東所領導的共產黨革命歷史的主題創作,以及以表現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軍隊在保家衛國的歷程中,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進而走向勝利的歷史過程。
第二板塊“延安精神”以版畫為主,以20世紀30年代為開端,表現了自“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解放區版畫創作在時代中的作為。《講話》的指引和延安等革命根據地的實踐,為新中國美術創作奠定了時代的方向,到了1949年之后,新中國的版畫技法也向精致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
第三板塊“時代步伐”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主題創作特色。改革開放的時代訴求則促進了主題繪畫創作的歷史變遷,主題的變奏與特殊的創作方法在傳承中發展,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所帶來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表現,改變了主題創作的單一化傾向,也表現了新時期主題創作發生的歷史性變化。
策展人介紹,1949年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美術創作在表現現實生活方面出現了很多新的題材,其中有許多是前所未有的。這之中有著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的轉型,農民對于機械化生產的期盼,而與生活相關的主題創作,也讓人們看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氣象。與工業相關的各類生產,規模擴大,從無到有,以及城市建設等,也以一種新風新貌而表現出新中國的巨大變化。這些作品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新中國的時代特色,尤其是在時代新風的表現方面。
這一時期的美術家積極深入生活,從多方面挖掘了時代生活中的豐富內容,從宏觀到細節,從重大事件到生活和家庭,黨政軍民學,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都顯現了新中國不同于過去的方方面面。而從城市到山區、從工礦到農村的不同題材中,也反映了新中國主題創作的時代特色。改革開放之后,主題美術創作既有在傳承中的發展,又有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所帶來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表現,展現了新時期主題創作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時代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