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百年的地產信仰,正在崩塌。
正如前幾天,鄭裕彤家族新世界地產面臨爆雷的時候,我曾不要臉地斷言,這只是整個香港地產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如今香港“鋪王”鄧成波家族,正站在破產邊緣。
從月收租280萬到資不抵債,從“一鋪養三代”到“二代即破產”,這個曾經的商業神話,已經崩塌。
最直接原因就是,香港四大核心商圈的空置率,已經飆升至12%以上。
事實上,香港地產已經進入了黃昏序章。香港人心中對地產的信仰,也在不斷新增的負資產中,慢慢消弭。
往大的方向說,香港那個寸土寸金,買塊磚頭都能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咱先說說“香港鋪王”鄧成波家族的崩塌。
巔峰時期,鄧家手握超過兩百個商鋪和工業大廈,總值超700億港幣。
2021年鄧成波去世時,《福布斯》給他的身家估值是47.5億美元,在香港富豪中排第19位。
不過,鄧成波借錢買鋪、以鋪養鋪的高杠桿模式,雖然在樓市上升期無往不利,但也埋下了致命隱患。
偏偏二代接班人鄧耀昇比父親更激進,他不滿足于收租度日,野心勃勃要打造酒店帝國。
從2017年開始瘋狂收購酒店,巔峰期旗下有14家酒店、3000多個客房,而這些收購幾乎全靠借貸,并且都是在市場高位成交。
2020年2月,就在疫情爆發前夕,鄧耀昇還以7.7億的高價,買入松齡護老院52%股份。結果疫情一來,酒店全部停擺,養老院也經營困難,但銀行利息一分不能少。
面對資金鏈斷裂,鄧家開始瘋狂拋售資產,但市場已經變天。
他們越賣越虧,陷入惡性循環,最終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但其實,無論是鄧家也好,還是鄭裕彤家族也罷,雖然都是在二代三代手里崩塌,但核心因素還是整個香港經濟的問題。
就算一代們還在,面對香港這樣的消費大環境,大概率也是回天乏術。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光是香港四大核心商圈,就有897間空鋪,空置率飆升至12.1%,創下近五年來新高,直逼2020年疫情最嚴重時的歷史峰值。
具體到各區,情況更是慘不忍睹。
旺角最慘,空鋪數量高達300多間,占全港總數近四成。
昔日摩肩接踵的購物天堂,如今大量空置,其中不少都是以前最搶手的黃金鋪位。
中環大崩盤,高端餐飲幾乎全軍覆沒,空置率漲幅全港第一。
銅鑼灣這個曾經租金全球第二貴的購物區,人流量比高峰期少了一半。
時代廣場、崇光百貨門口不再需要排隊,羅素街的名表店,一天可能都賣不出一只表。
四大商圈中唯一還在苦撐的,只剩下尖沙咀,但也只是相對而言。
更可怕的,不是空置率本身,而是空置時間。
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空鋪已經空置半年以上,1/4空置超過兩年。
這些長期空置的鋪位,要么租金過高,要么位置太差。但即便空置率創下新高,部分業主仍不肯面對現實,寧愿空置也不降租。
哪怕前特首等大佬都公開呼吁減租,但回應者寥寥。
一百多年來,香港的地產業,見證了從小漁村發展成大都會的非凡歷程,為這座城市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近百年來,整個香港社會形成“有樓萬事足,買房必致富”的信仰。這和內地之前十來年是一致的。
而如今香港樓市崩盤,本質上是全球化退潮的微觀鏡像。
紐約、倫敦等國際都市的寫字樓空置率同步攀升,新加坡的房產信托收益率跌破4%,再疊加香港眼下的困境。可以說,全球資本對傳統商業地產的信仰,正在走向瓦解。
更具啟示意義的是,這場危機暴露了香港經濟轉型的深層矛盾。
2024年數據顯示,香港數字經濟規模僅占GDP的7.3%,遠低于深圳的38%,產業升級滯后,香港樓市的神話,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撐。
在這場財富大洗牌中,沒有真正的贏家。
松哥覺得,香港四大家族也好,鄧成波家族也罷,老錢們的隕落,其實都在警示我們,依賴制度紅利、忽視價值創造的財富模式,終將破滅。
香港樓市的崩盤,或許正是這座城市告別舊時代、尋找新坐標的歷史契機。
有時候看香港,總是感覺在看自己,你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