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7月12日,特朗普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宣布自8月1日起對歐盟商品加征30%關稅,對巴西商品征收50%關稅,對其他國家也紛紛列出了他的征稅清單。顯然 特朗普的這一舉措延續了其“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但此次的矛頭卻罕見地避開了中國,轉而精準打擊傳統盟友和金磚國家。這似乎預示著特朗普再次掀起關稅大戰?
那么 特朗普為何對全球再次掄起關稅大棒呢?恐怕特朗普的邏輯可以歸納為三點。
1. 經濟脅迫以重塑供應鏈:通過高關稅迫使企業回流美國或轉向“友好”供應鏈,例如對巴西的懲罰性關稅被廣泛解讀為報復其參與金磚國家“去美元化”議程。
2. 政治施壓與選舉策略:特朗普在2025年重啟關稅戰,部分動機是為中期選舉鞏固“強硬貿易捍衛者”形象,同時迎合國內產業保護主義情緒。
3. 分化多邊合作體系:歐盟和巴西均是多邊貿易體系的支柱,針對它們的關稅打擊可削弱WTO等機構的權威,為美國單邊行動鋪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此次未被列為重點目標,可能源于中美已達成階段性協議(如部分商品關稅從145%降至10%),或特朗普暫避直接沖突以集中火力壓制其他競爭對手。
但問題是 特朗普對全球掄起關稅大棒,是否會導致全球貿易危機?特朗普的關稅新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貿易體系裂變的催化劑,更可能會引發全球貿易危機。首先 全球可能面臨供應鏈“去美國化”加速。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警告關稅將損害企業和消費者利益,但歐盟的回應可能不僅限于談判,而是加速推進“供應鏈自主”,如擴大與非洲、亞洲的替代性貿易伙伴合作。
巴西總統盧拉宣布將對美國商品征收對等50%關稅,并推動《經濟互惠法》,同時深化與金磚國家的本幣貿易,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來自于東南亞各國的消息是馬來西亞、越南等中轉國因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失去轉口優勢,被迫調整產業鏈布局(如要求30%本地附加值)。這只是各國反應的開始,接下來恐怕還會更亂。
而且全球通脹可能已經開始,美國對巴西的50%關稅直接影響原油、咖啡等關鍵商品,可能推高美國國內能源和消費品價格。而在金屬方面,銅、半導體等戰略物資因關稅出現“價格雙軌制”(如COMEX與LME價差達25%),加劇制造業成本壓力。更嚴重的問題是WTO體系瀕臨失效,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公然違反WTO非歧視原則,但美國憑借霸權地位迫使各國接受“叢林法則”。巴西、歐盟、東盟等可能加速推進區域自貿協定,形成“去美國化”貿易圈。
那為何這次中國未被重點打擊?特朗普此次未將中國列為高關稅目標,恐怕原因也已經不說自明了。首先,中美階段性協議生效:2025年5月后,雙方部分商品關稅從145%降至10%,電動汽車、半導體等領域仍維持高稅率,但整體沖突暫緩。
其次,“分而治之”策略:優先打擊金磚國家(如巴西)和歐盟,可孤立中國并削弱其盟友體系,避免同時多線作戰。
最后,中國供應鏈韌性:即使美國加稅,中國仍可通過轉口貿易(如墨西哥、越南)或技術替代(如“銅包鋁”方案)部分規避沖擊。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安全。美國對華科技封鎖(如芯片限制)仍在持續,且若特朗普在2026年中期選舉后鞏固權力,可能重啟對華全面關稅戰。
那問題是各國如何抵擋“關稅大棒”?其實面對美國單邊主義,各國正采取差異化應對策略。巴西援引《經濟互惠法》實施對等報復,歐盟也可能向WTO提起訴訟,但美國可能繼續無視裁決。墨西哥、菲律賓因未被加稅或稅率較低(25%),成為中美企業的新中轉樞紐。金磚國家加速“去美元化”,巴西與中國擴大本幣結算;歐盟推動碳關稅(CBAM)反制美國。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超越經濟范疇,成為地緣政治武器。短期來看,各國被迫在“妥協”與“對抗”間權衡;長期而言,全球貿易體系或將分裂為“美國陣營”與“多極聯盟”兩大板塊。對中國而言,當前窗口期是鞏固RCEP伙伴關系、突破技術壁壘的關鍵機會。未來的貿易戰,不僅是關稅的數字游戲,更是供應鏈控制權與規則制定權的終極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