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句
竟然有“錯誤”?
常璩 著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
在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塑像前,不時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為心目中“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丞相,帶來西成高鐵的車票、長安城下的泥土。
延綿山脈,終究成為歷史的遺憾。在交通并不發達的古代,這其實也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人們總會說,“少不入蜀,老不離川”,也是因為往來的不便。
地理上的難以逾越,也讓四川在中原、江南、塞北的人們眼中,自帶神秘的光環。漫長的歲月里,迤邐著蜀錦光澤的錦官城,最初的起源在何處;自都江堰奔流而下、滋養平原沃野的岷江水,“列備五都”的成都,又曾經見證過怎樣的文明淵源。
所以
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但博學多才、詩書風流的李白,出川、回川再出川,走的都是長江三峽的水路。而與他一起遠行“長安三萬里”的杜甫、高適,在走過劍門關那古蜀道時,或許也沒有深究過其中的緣由。
其實,相關線索在《華陽國志》中早有記載。
▲華陽國志
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
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的開篇,就寫明了“蜀文明”的由來,且點明了與“巴文明”不可分割的聯系——巴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歷史起點”。
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
原來,“蜀”不僅沒有因地理的阻隔而遠離中華文明,反而與各個王朝均有密切的聯系,并參與了一系列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地稱天府,原曰華陽。
文中提到的“天府”也是后世“天府之國”稱呼的最初由來。
▲常璩像
當然,畢竟交通不便,常璩又寫到,“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
而文明的發展終究會將成都,將“蜀文明”的菁華,拉回到歷史濃墨重彩的篇章。
如果年少成名、少小離川的李白
多讀一本《華陽國志》的話
《蜀道難》的開篇
或許就是另外的寫法
記者|強罡
編輯|張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