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了北京城。在這危急關頭,慈禧太后急忙帶著光緒帝以及心腹大臣,倉皇逃往西安。
而在這臣子當中,有一個人成功地將十六個女兒,嫁進了“豪門”,織就了一張橫跨朝野的關系網。
為啥他的命這么好???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不務正業”
這個人就是孫寶琦,自幼聰慧好學。他腦子轉得很快,經常會想出很多新奇的點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有些叛逆,不再按部就班地做事。
青年時期的孫寶琦,就像一只不安分的鳥兒,書房的八股文抄本根本鎖不住他。
每到午后,他就揣著兩個窩頭走出家門,來到城東的洋學堂墻外。
墻內傳來洋人用生硬的中文講授幾何的聲音,他就蹲在老槐樹下,用樹枝在地上畫三角、記公式,直到傍晚才舍得離開。
后來有一次,他專門托傳教士的仆人,買來幾份英文報紙。
他拿到這份英文報紙之后,就對著英文字典逐字查詢。過了一會兒,父親孫詒經突然推門進來。
看到兒子正在翻譯英文報紙,這位光緒帝的老師氣得渾身發抖,抓起報紙就往火盆里扔。
他說道:"我孫家自康熙年就有翰林學士,始終研究中國的經典古籍。如今,你卻學習這個洋文,這不是不務正業嗎?"
當時火苗舔上報紙邊角的時候,孫寶琦撲過去搶,手指被燙出泡也不顧。
孫寶琦對父親說道:"爹,如今形勢大變,免不了要跟洋人打交道。"
聽完這番話,孫詒經還是希望兒子能夠學習中國的古典文章。
后來孫寶琦去參加鄉試,他在策論里寫了 "輪船電報非奇技,乃強國之骨"。主考官看了直搖頭,紅筆批了個 "離經叛道"。
連續三次落榜后,親友們都勸他:"改改文風吧,你爹的面子夠你換個舉人功名。"
他心想:條條大路通羅馬,我何必在獨木橋上擠破頭?
多虧父親的老部下遞話,孫寶琦總算在戶部謀了個 "主事" 的小差事。
同僚們每天喝茶看報混日子,他卻抱著賬本泡在庫房里。
明清兩代的錢糧舊賬相當混亂,前任官員們用 "大數相合" 糊弄過去。
他卻找來西洋算盤,按 "收支兩清" 的法子重算。
沒過半年,他的案頭堆起了各部門的求助帖。大家都知道,戶部有個會算洋賬的孫主事。
真正讓他名聲鵲起的,是一次通商照會。
英國領事派人送來一份英文文書,說要修改鴉片稅則,軍機處翻遍譯員房也沒人能全看懂。
有人想起孫寶琦,把他從庫房叫到總理衙門。
他接過文書,掃了幾眼就拿起毛筆,邊譯邊講:"這里說要按'從價稅'征收,比咱們現在的'從量稅'多收三成,得駁回去。"
消息傳回戶部,原本嘲笑他 "不務正業" 的同僚,見了面都改叫 "孫先生"。
命運轉折
孫寶琦在戶部干了幾年,取得了不錯的政績。那時的朝廷局勢還算穩定,沒有發生大的動蕩。
然而,好景不長,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一時間燃起了熊熊戰火。
當時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以及一眾大臣,迅速逃往了西安。
后來聯軍走后,在軍機處的屋子里,外交電報堆得像座小山。
面對英法俄德等公文,滿朝文武要么躲在家里裝病,要么對著洋文搖頭,誰也不敢碰這些燙手山芋。
有人推薦孫寶琦,前來翻譯這些公文。
當時孫寶琦正蹲在戶部衙門的臺階上,用一塊破布擦去靴子上的污漬。
三天前,他跟著潰兵跑出城,又冒著流彈摸回來。他被拽到軍機處之時,滿地的電報讓他倒吸了一口涼氣。
最上面那份是俄國公使發來的,說要派兵 “接管” 東交民巷。孫寶琦沒顧上擦臉上的灰,抓起毛筆就翻譯。
接下來的日子,他成了京城里最忙的人。
他白天揣著譯好的電文,在洋人營地和留守官員間穿梭。夜里就蜷在軍機處的木凳上,就著油燈翻譯電文。
最險的一次,是慈禧在西安催要京中戰報。他帶著譯好的文書騎馬追趕,到了盧溝橋,馬車陷進泥坑里。
隨行的小吏急得直哭,他卻脫了官袍,光著膀子跳進了泥漿里,喊著號子推車。
恰巧慈禧派來的太監路過,看見了這一幕,回去添油加醋一說。慈禧感嘆道:“這姓孫的倒是個實心腸。”
這話傳到慶親王奕劻耳朵里時,他正對著一堆軍務文書發愁。
這位管著軍機處的王爺,突然跟管家說:“把孫寶琦叫過來,我有事兒問他?!睂O寶琦心里打鼓,忐忑地走進了王府。
沒想到慶親王壓根沒提打仗的事,反倒拉著他聊起了歐洲各國的規矩。
聊到最后,王爺說道:“我家老五今年十六了,聽說你家二女兒又懂事又能干,不如結個親家?”
孫寶琦心想:慶親王是皇帝家的鐵帽子王,自己才是個五品小官,這門親事簡直是天上掉餡餅。
他搓著手推辭:“小女沒啥見識,怕給王府丟人?!?/p>
慶親王指著他翻譯的外國文件說,“我看中的是你的本事,能看穿洋文里的貓膩,將來肯定有大出息。能與你做親家,以后關系就近了。”
此時此刻,孫寶琦心里清楚,自己的日子馬上要大變樣了……
亂世“護身符”
果不其然,在王爺的幫助下,孫寶琦連升好幾級。
他一共有十六個女兒,一個個長得周正,不光讀傳統的《女誡》,還跟著洋人學英文、算賬。
大女兒年過二十,他便托人給盛宣懷遞了話。盛宣懷手里握著輪船招商局和漢陽鐵廠,簡直富得流油。
盛宣懷最終決定讓兒子盛恩頤,迎娶孫寶琦的大女兒。訂親那天,盛家送的聘禮抬了十八箱,最顯眼的是兩匹英國織錦。
孫寶琦摸著織錦說道:“這不是給閨女的,是給孫家鋪路的?!?/p>
之后他想辦銀行,盛恩頤果然拿著銀票上門了……
當三女兒許給王文韶的孫子的時候,不少人在背后嘀咕:“王文韶是三朝元老,孫寶琦這是攀高枝?!?/p>
孫寶琦對這些流言并不在意,親自帶女兒去王府,讓她當場默寫《資治通鑒》。
王文韶看著小姑娘寫的小楷,對兒子說:“孫家閨女有大家風范,這親結得值?!?/strong>
果然,第二年孫寶琦升了二品侍郎,朝堂上幫他說話的,多是王文韶的門生。
最讓人們感到吃驚的是,他把五女兒嫁給了袁世凱的七子袁克齊。
那會兒袁世凱剛練出新軍,手里握著兵權,誰都怕他三分。
媒人去說親時,袁世凱正訓練新兵,就回了三個字:“我同意。”
后來孫寶琦能當山東巡撫,全靠袁世凱在慈禧面前說好話:“孫寶琦懂得洋文,能穩住洋人,山東離不了他。”
當時孫寶琦的女兒們就像撒出去的網,在權力場各個角落扎了根。
七女兒嫁給了愛新覺羅?寶熙,皇室有什么動靜,他總能提前知道。
九女兒嫁了馮國璋的侄子,北洋軍里有啥消息,他門兒清。
最小的女兒許給銀行家陳光甫,有人笑他 “跟商人結親掉價”。他則有不同意見:在亂世里,銀子比官帽靠譜。
此外,他曾經對女兒們說:“婆家是靠山,但日子得自己算明白……”
結語
孫寶琦這個人,不管他精于算計,還是工于心計,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他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他偏偏能看見女兒們的價值,把結親做成了門學問。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他穩穩地站在了權力圈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