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之間空戰讓世界見證了殲10C的巨大殺傷力和戰場統治力。而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12天沖突,更是讓世界認識到了沒有制空權帶來的嚴重后果。
巴基斯坦在嘗到甜頭之后,還要加大購買包括殲10C、殲35在內先進戰機的力度,甚至傳出了購買殲20的想法。埃及、沙特、伊朗等更是對殲10C興趣濃烈。
在埃及舉行的航展上,埃及方面更是釋放出來了購買殲10C的具體方案。不過,埃及方面只是對購買殲10C和霹靂15防空導彈進行評估,并沒有真正的方案落下來。
也就是說埃及目前還沒有定下購買殲10C的決心。從某種程度上講,埃及經過綜合權衡之后,還是放棄了購買殲10C。埃及這樣做的原因是啥,成為最值得關注問題。
美歐政治壓力下的無奈妥協
作為美國在中東的傳統盟友,埃及每年接受美國超過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軍購決策不得不考慮華盛頓的態度。2024年底埃及與美國簽署的46.9億美元M1A1坦克升級協議,表面上是裝備現代化需求,實則暗含美國對埃及軍購方向的隱性約束。
這種壓力在2020年表現得尤為明顯:埃及原本計劃采購俄羅斯蘇-35戰斗機,卻因美國援引《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施壓而被迫取消訂單。盡管殲10C的性能遠超蘇-35,但埃及仍擔心激怒美國會導致F-16零部件供應中斷或經濟援助削減。
更微妙的是,埃及采購的韓國FA-50教練機雖由韓國生產,但其F404發動機和部分航電系統來自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這種"美國芯"設計讓埃及在采購時必須獲得華盛頓的許可。
相比之下,殲10C完全采用中國國產系統,一旦引入可能觸動美國敏感神經。2024年8月美媒曾披露,埃及試圖以采購中國戰機為籌碼,迫使美國重啟F-35談判,但最終未能奏效。這種"以中制美"的策略失敗后,埃及不得不收斂鋒芒,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后勤體系"西化"的路徑依賴
埃及空軍現有200余架F-16、40架"陣風"和30架米格-29M,形成了以美、法、俄裝備為主的復雜體系。這種多元化格局雖降低了單一供應風險,但也帶來后勤維護的巨大挑戰。
例如,埃及為維護F-16機隊,專門在赫勒萬工廠建立了美制零部件生產線,其技術人員早已習慣西方裝備的維護標準。若引入殲10C,不僅需要新建相控陣雷達維護車間、適配國產"太行"發動機的保障體系,還需重新培訓地勤人員掌握中文操作手冊,這些成本遠超戰機采購本身。
韓國FA-50的勝出恰好印證了這種路徑依賴。該機與F-16共享60%的零部件,埃及可直接利用現有F-16維護體系,甚至將其作為F-16飛行員的高級教練機使用。
相比之下,殲10C的維護需要從零開始。盡管埃及曾引進中國K-8E教練機生產線,但戰斗機的維護復雜度遠超教練機。2025年中埃聯合軍演中,中國派出運油-20和空警-500提供體系支持,側面反映出埃及短期內難以獨立保障中國戰機的作戰需求。
戰略需求與預算分配的現實選擇
埃及當前面臨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西奈半島的極端組織和紅海地區的潛在沖突,這些場景更需要無人機和防空系統而非制空戰斗機。WJ-700無人機以15000米升限和20小時滯空時間,可對西奈半島實施全天候監控,其模塊化設計還能掛載反輻射導彈摧毀敵方雷達。
紅旗-9B則能為開羅、蘇伊士運河等核心區域提供260公里半徑的防空屏障,替代埃及現役的38個營老式S-75導彈。這種"察打一體+區域防空"的組合,直接回應了埃及最緊迫的安全需求。
相比之下,殲10C的優勢在埃及戰場上難以充分發揮。埃及現有"陣風"和F-16V已能應對周邊國家的四代機威脅,而以色列F-35I的隱身優勢非殲10C所能抗衡。
埃及2025年軍費僅46億美元,采購100架FA-50已花費40億美元,剩余預算需優先保障紅旗-9B和WJ-700的采購與部署。這種"防空優先、偵察先行"的策略,體現了埃及在有限資源下的務實選擇。
埃及的軍購決策始終在美、法、中、俄之間尋求平衡。2025 年 7 月埃及官宣部署紅旗 - 9B,既獲得了性價比更高的防空能力,又避免了過度依賴俄制 S-400 的風險。
這種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 的策略,同樣體現在無人機采購上:除 WJ-700 外,埃及還同時評估土耳其 "旗手" 和美國 MQ-9,以保持技術來源的多樣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