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若干年后你已經忘記這門課程所學的具體知識,但只要記得‘解析幾何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就是學習這門課最大的收獲。”
這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許文艷老師在《空間解析幾何》課堂上常說的一句話。從教21年,她始終堅信,教育的本質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啟迪與精神的引領。
在無數個與數學符號相伴的日夜中,她以嚴謹治學、守真拓新的姿態,成為照亮學生精神底色的人。
1?
初心如炬,廿一載耕耘
——從站穩講臺到教學先鋒
2004年,許文艷正式入職西電數統院。彼時,西電新校區初建,荒地上崛起的教學樓尚顯冷清,生活設施簡陋,師資力量緊缺,學院急需人手支援新校區的學生工作,在做好新入職教師助教助學工作之余,許文艷主動請纓申請擔任兼職輔導員。
課堂外,她化身學生的“知心姐姐”,與學生們共同適應新環境。“這段經歷為我以后的教學生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我深刻了解到學生真正需要怎樣的關懷、會遇到哪些問題,他們不僅需要我們傳授知識,更需要教師在學習和人生規劃上給予引導和幫助。”許文艷回憶道。這段“拓荒歲月”磨礪出她堅韌的教育初心,也讓她對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
站穩講臺并非易事。初為人師時,許文艷常觀摩熊必璠、張海琴等資深教師的課堂,從板書設計到節奏把控,逐字逐句記錄心得。“我深感自己的不足、需要提升的空間很大。”她坦言。為了備好每一堂課,提升教學基本功,許文艷主動參加教學競賽,優化教學設計,對所負責的課程逐步進行資源建設、教學改革,也在壓力中突破自我。
許文艷的課堂實錄
“通過頭腦風暴分組討論、小組協作繪圖、翻轉課堂等環節,我的教學設想與課堂創新逐一落地。學生也在我的調動下思維活躍,敢于展示他們自己的想法,上課積極性非常高。我想這也是參加教學競賽最大的收獲。”提及參加第三屆本科教學創新獎評選工作,許文艷收獲頗多。
截至目前,許文艷相繼獲得首屆陜西省數學類專業課堂教學競賽特等獎(第一名)、陜西省高校青年教師授課交流活動講課優秀示范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第三屆本科教學創新獎一等獎、第六屆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省級一流課程負責人、省級課程思政精品課及教學團隊負責人、西電第十三屆“教學名師”獎等等。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是她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育人目標為導向”理念的堅守——課堂不是單向灌輸,而是理論與實踐的互促融合。
2?
讓幾何“活”起來
——課堂創新與課程思政的探索
《空間解析幾何》是數學專業學生眼中的“硬骨頭”。如何讓學生理解課程中大量空間圖形的概念與性質,從二維平面思維過渡到三維空間思維?許文艷的答案是:讓技術賦能課堂,讓思想浸潤知識。
許文艷在教育部虛擬教研室青年教師教學發展論壇
一方面,她充分利用MATLAB等現代軟件,將抽象幾何概念可視化、直觀化、動態化,深入挖掘“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每堂課中,總是由數到形,再由形到數徐徐展開,不斷讓學生體會本課程的精髓。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許文艷增加MATLAB上機實踐,并基于課程內容引入建筑工程、通信工程、光學設計、天體運動等應用案例,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
集體研討
另一方面,課堂之外,她和教學團隊的各位老師一起深耕課程思政,他們結合課程特點和新時代育人需求,從頂層設計出發,提煉出解析幾何思政建設的六個主題,進階式構建思政案例庫。案例庫既融入歐幾里得、笛卡爾、黎曼等幾何學家的經典思想,也兼顧蘇步青、陳省身、丘成桐、吳文俊等近現代幾何學家的科學探索故事,讓數學史與家國情懷在學生心中悄然生根。
在講授“利用坐標變換化簡二次曲線方程”時,她首先引入二次曲線的發展史,從古希臘數學家阿波羅尼奧斯對圓錐曲線純幾何的研究,延展到十六世紀伽利略、開普勒發現“圓錐曲線在自然界物體運動中普遍存在”,繼續拓展到十七世紀數學家笛卡爾、費馬分別用解析方法研究更一般的二次曲線,導入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幾何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跨學科交融的價值所在,激發學生對幾何的熱愛。
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空間解析幾何》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課堂參與度與課程滿意度均維持在較高水平。2021年,《空間解析幾何》課程成功獲得省級一流課程,2025年,課程團隊又成功獲批省級課程思政精品課及教學團隊。
3?
師者如光
——科研育人與教育情懷的傳承
作為碩士生導師,許文艷始終堅信:“數學專業的學生最核心的素養是嚴謹的邏輯思維、扎實的數學專業基礎、勇于創新的科學探索精神。”研一新生入學后,她鼓勵學生認真研讀粗糙集方向的經典之作,擴展機器學習相關知識,掌握Python/Matlab數據實驗軟件及LaTeX論文編輯軟件,進一步強化學生專業基礎,提升學科思維能力;研二階段,圍繞科研攻關和突破創新,她針對每個學生的課題“量身定制”攻關方案;研三時,她化身“職業導師”,從“理論創新——算法設計——實驗驗證”到就業選擇傾囊相授。
教育的故事總在不經意間溫暖人心。2023年的秋天,一名學生回校看望許文艷,并向她描述了一個故事:“許老師,我至今記得研二冬天的那件事——我在決策模型的核心證明中偷換了引理條件,您發現后只是深深看了我一眼,輕輕說了句‘數學容不得捷徑’。”學生描述的故事令許文艷觸動很深,她已經淡忘的事情卻令學生印象深刻,這次對話讓她深刻意識到“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靈魂的觸碰。教師的一個眼神,一次克制的沉默,也能在學生心里埋下敬畏真理的種子,或許比嚴厲批評更有效果。”
廿一載春秋,許文艷始終以“守真”之心扎根講臺,以“拓新”之志深化教學改革。她曾用MATLAB繪制出無數精美的幾何圖形,但最令她自豪的“作品”,是那些被點亮的學生——他們帶著理性思辨的能力、求真務實的品格,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正如她所言:“真正的好老師,未必是教會學生最多定理的人,而是用人格微光照亮學生精神底色的人。”
記者 / 蒙少華
排版 / 楊子櫻
編輯 / 王冠玉
責編 / 王 格
出品 / 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