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余運河考察專刊
(之十)
古堰猶留舡舫痕,記取當年運河事
——上虞驛亭堰與輪船屋
邱志榮 陳建木 程雪婷
一、驛亭堰(壩)
驛亭堰(壩)位于驛亭鎮新驛亭村新力自然村,橫跨虞甬運河上。唐長慶二年(822年)興建夏蓋湖時置驛亭堰(據元《上虞縣五鄉水利本末》,明萬歷新修《余姚縣志》)。又據宋《嘉泰會稽志》載:“五夫河在縣北三十五里,源出夏蓋湖曰驛亭堰,凡三十里,東流入余姚縣之菁江”。據此分析,驛亭堰具有調節夏蓋湖與白馬湖水位,同時也為五夫河提供補充水源,并兼具過船通航功能。現存建筑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時筑此壩目的主要是蓄水。后堰壩上兼用車撥船只,時間一長,致使壩身滲漏嚴重。清同治九年(1870),為保障農田用水,將壩修好后又在壩上的拖船弄建造文昌閣和關帝廟,立下禁碑:“永禁車撥船只”。但仍有小船從旁車撥。
萬歷新修《余姚縣志》中驛亭堰記載
元《上虞五鄉水利本末》夏蓋湖中驛亭堰位置
光緒《上虞縣志》中驛亭堰記載
清光緒驛亭鎮地圖
1952年驛亭拆除壩上建筑物,把原人力拖船過堰改為人力絞盤車撥,過壩船只較多。1976年驛亭升船機建成后,多數船只經北線過驛亭升船機至虞余運河,但仍有少量小噸位船只過此壩。驛亭壩南北走向,壩基用條石鋪成,長13.40米,壩寬3.20米,上下段落差約0.50米。壩上方河面較為開闊,近壩處逐漸收縮呈喇叭狀。在落差處用大石板鋪成斜坡狀,便于船只平緩過壩。兩側原有草亭、文昌閣、關帝廟等建筑,現均已毀。由于運河航道改建,該壩現已基本失去原有功能,但壩體依存,纖道蜿蜒,河網通達。驛亭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浙東運河上的水運珍稀遺存。
驛亭堰壩
二、輪船屋
位于驛亭鎮運河驛亭堰西河岸南側,是一處民國時期建筑,形似輪船造型,坐北朝南,兩層樓房。是昔日運河上過往人員短暫休憩購物之地,也是運河相關商業服務設施。目前狀況上部殘破,下層成為小商品店,需要和驛亭壩、纖道、周邊環境等整體保護與利用,展示歷史時期運河的水運體系,水工技術的精湛,以及民風之淳厚。
(本專刊由上虞區驛亭鎮政府、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浙江大運河文化研究院浙東分中心聯合編制。)
驛亭壩及輪船屋
圖照由作者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863期
- The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