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20年人生里,第一次坐飛機,更是第一次踏出國門。跨國研學的實踐體驗,點燃了我探索更廣闊天地的勇氣。”來自云南昆明尋甸縣的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學生李媛媛,拿著新加坡國立大學暑期課程的結業證書,眼眶微微發紅。
2025年暑假,華東理工大學推出首屆“勵行國際計劃”,資助16名優秀本科生赴新加坡開展研學實踐,開啟了一場融合頂尖學術、前沿產業與多元文化的海外研學實踐之旅。
這群學生中,有的來自國家重點幫扶地區,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學生,有的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虹旭說:“當踏入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當走進世界前沿課堂,我突然意識到,原來課本里的‘世界’真的觸手可及。這趟旅程讓我明白,經濟困難從不是阻擋視野的墻。”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同學們開啟了一場充滿挑戰與成長的學術浸潤之旅。為期一周的暑期學校中,同學們深入網絡分析、社會調查研究、數據科學等前沿領域,在國際化課堂上探索學術奧秘,在跨文化對話中碰撞思維火花。國際知名教授們以案例為引,系統講授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從問卷設計、樣本篩選到數據建模,層層剖析研究中的核心問題。課堂上,教授們特別強調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實踐的結合,鼓勵同學們跳出固有框架,以多元視角解決現實問題。
華東理工大學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拓寬學生全球視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卓越拔尖創新人才。但是,如何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也有出國看世界的機會?為此,華東理工大學拓展發展型學生資助體系,以社會獎學金項目為紐帶,搭建多元化的實踐交流平臺。本次“勵行國際計劃”暑期海外研學實踐項目(新加坡團),也獲得了學校金龍魚獎學金設獎單位金龍魚慈善公益基金會的資助。
除了國際名校,華理同學們還深度走訪了新加坡資源永續展覽館、城市規劃館、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機構,以及國家美術館、小印度、牛車水等文化地標。通過多元場景的深度體驗,他們系統了解了新加坡的金融監管機制、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資源再生的城市智慧。
“在新加坡資源永續展覽館看到廢棄物再生裝置時,我開始明白‘可持續發展’不再是書本上的名詞。”來自河南的桑婷婷同學指著手機里的研學照片說,“課堂上學到的‘生態足跡’理論映照進現實,我深刻領悟到:‘走出大山’并非終點,而是意味著要帶著家鄉的問題去觀察世界、尋求答案。這次寶貴的經歷讓我確信,大山外的世界同樣需要我的聲音。”
“在科技館的沉浸式展覽中,我發現新加坡的資源循環技術與我國的‘無廢城市’建設理念高度契合。”生物技術專業的張蒂同學表示:“這讓我更堅定了用專業所長服務國家的決心。”
“當我在新加坡樟宜機場拍下‘星耀樟宜’的照片發給父母時,他們說‘原來外面的世界這么大’。”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趙佳馨同學的手機相冊里,存著無數張研學照片,從暑期課堂的筆記到牛車水的燈籠,她說,這些照片要貼在老家的墻上,“告訴更多像我一樣的孩子,山的那邊真的有海,而學校會幫你架起橋。”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校友交流時,一位學長說他曾和我一樣來自農村。”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盧凱同學在筆記里寫著,“他告訴我們,‘出國不是為了離開家鄉,而是為了回來時能看得更清楚’。”
從云南山區到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課堂,從山西窯洞到豐益國際集團的實驗室,16雙年輕的腳印在獅城寫下這樣的注腳:教育的溫度,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為每個夢想插上翅膀。讓學子們的全球視野,不因經濟條件而受限;讓每份卓越的潛能,都能在世界舞臺上綻放。
原標題:《華理開啟“勵行國際計劃”:為16名受助學子鋪就“人生首次跨國研學路”》
欄目編輯:王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張炯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