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口腔治療中,口腔攝片是診斷牙齒及頜面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它能“穿透”牙齒和牙齦,揭示肉眼無法察覺的病灶,幫助醫生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揭開牙齒的 “隱藏危機”
1
隱匿齲損的 “顯形器”
有些患者會疑惑自己的牙只是一個小黑點,簡單的蛀牙,為什么要拍片?
齲齒早期可能僅表現為牙齒表面的微小變色或斑點,肉眼難以發現及直視蛀牙大小。口腔攝片能清晰顯示牙內部的低密度陰影,即使齲洞位于牙齒鄰面或根部,也能被精準定位。
2
根尖周病變的 “警示燈”
根尖周炎常由牙髓感染擴散引起,患者可能出現牙齦腫脹、咬合疼痛,口腔攝片可以更早發現根尖區的骨質破壞,通過及時干預可防止炎癥擴散,保護頜骨健康。
3
牙槽骨狀況的 “健康標尺”
牙槽骨是牙齒的“根基”,牙周病、外傷或根尖周病變等因素可能導致牙槽骨吸收。口腔攝片可量化評估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幫助醫生判斷牙周病進展、種植牙術前評估或治療效果。
4
牙齒治療的“指示明燈”
在拔牙前進行口腔攝片可以幫助醫生評估牙根及牙槽骨的狀況,如若牙根位置緊鄰神經管,則還需加拍CT,進一步精確定位;小朋友有多生牙,也需要CT進行精準定位,評估多生牙與乳恒牙之間的位置關系。
外傷時進行口腔攝片,可以確定牙齒有無折斷,牙槽骨有無骨折。
根管治療時進行口腔攝片可以定長,明確治療是否到位、有無遺漏,有無欠充、超充等。
正畸治療前后都需要經口腔攝片,可以測量數據,評估牙齒、頜骨及顳下頜關節情況,確定治療方案。
科學防護下的低風險
許多人對影像檢查“輻射”心懷顧慮,實際上口腔攝片的輻射劑量非常低。
劑量對比:
一張根尖片的輻射量約為0.005毫希沃特,相當于人體一天自然本底輻射(約0.01毫希沃特)的一半。全景片輻射量約為0.01毫希沃特,相當于一次胸部X光檢查輻射的十分之一。
口腔攝片防護措施:
鉛圍裙與頸套:覆蓋甲狀腺和生殖器官等敏感部位。
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技術輻射量比傳統膠片減少約50%—90%。
精準投照:僅針對病灶區域,避免全身暴露。
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孕婦:非緊急情況下,建議推遲非必要檢查;如需檢查,經嚴格防護后,風險極低。
何時需要進行口腔攝片?
以下情況建議進行攝片檢查:
· 牙齒疼痛、牙齦反復腫脹或溢膿;
· 懷疑齲齒、牙髓炎、根尖周炎;
· 牙周病治療前評估;
· 種植牙、正畸治療或義齒修復前規劃;
· 頜面部外傷或腫瘤篩查。
口腔攝片是口腔醫生的另一雙“眼睛”。通過規范操作和防護,醫生能夠在安全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最精準的診斷及治療。守護口腔健康,從一次清晰的“透視”開始。
記者:郁婷藶
編輯:梁慧
圖片:圖蟲創意
資料:區衛生健康委、區牙病防治所施麗丹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