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獻
《成都人?焦酉山》點評
劉文杰
2024年秋,成都市郫都區優秀公益人物、焦公亭墓第三代保護人周良斌向筆者提供了一份民國文獻《成都人》影印圖片,是由書林書局于2021年重新復印的文獻,作者為周芷穎。據筆者所知,作者為民國文人,于1943年出版過《新成都》,該書被四川省方志館收藏,分沿革、警鎮、防空、風土人情、教育、工商業、衣食住行、社會事業、娛樂、市場、雜會11章,詳盡描述當時成都風土人情、衣食住行、社會事業、娛樂、市場、雜會。據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2017年1月10日發布的信息,周芷穎編著的《新成都》“與傅崇榘的《成都通覽》,分別是研究清末和抗戰時期成都民情風俗的珍貴資料”
然而,作者的生平簡歷尚未知曉。經查證,《成都人》于1945年由至誠書局出版,也算是一本珍貴的著述吧。
《成都人》 中國人民大學 藏
這本書不厚,本文之所以稱其為“珍貴”,因書中專門列出了民國著名慈善家焦酉山傳記,足以稱為成都慈善史話的珍貴文獻。
從上述目錄中可知,《成都人》列出的名人從漢代的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等開始,直到民國時期的焦酉山等人,總共25人,時間跨越2000多年,基本上是成都歷史上聞名全國的文學家、文人,或為朝廷功臣。
《成都人》中,每個名人的描述文字不多,一般為2頁,少數占3頁。《成都人?焦酉山》為兩頁(第55、56頁)。
根據書林書局的影印本,《成都人?焦酉山》約900余繁體字,基本是白話文式的描述,只是標點符號是當時尚未規范的用法,故以現代標點符號重新標記。個別文字錯誤之處予以補正。全文如下:
焦先生,諱天福,號酉山,生于有清同治癸酉年八月初八日,世居成都縣屬芶家巷。說起焦先生,在成都辦慈善事業的人。說新點:辦理社會福利事業的人,沒有不知道他的,更沒有一個不景仰他的。
焦先生在幼小的時候,就受父母良好家庭教育,孝友仁愛,自然這一套工作,他是克盡厥職。一個小孩子能夠這樣,為父母的又怎不會不高興。那時他的祖父母也非常健旺,對他也非常愛護。但是焦先生并不因若祖若父之愛,受寵若驚,反而虛心下氣,生恐冒犯親長。到了成年的時候,幫助他的伯父叔父做莊稼外,感覺社會太壞,人心不古,當時心里面立下了宏愿,要做到挽世救人之大志。
有一年本地發生小旱災,附近農民,群相爭水。焦先生恐釀成不幸事件,漏夜興舉條例,何人居先,何人居次,條理井然,絲毫不紊。爭水之風,瞬息撲滅。繼后又在斑竹園、龍橋兩個地方,辦了些福利社會的事情。兩地人民受了焦先生的感化,確實不可勝數。后來他更進一步商諸本地耆宿傅子良先生,設研究會于龍橋,總以吃虧、受苦、忍氣、耐勞、謙恭、認過(應是16字,原文缺“率真、會想”4字),為畢生宣傳要旨。因為宗旨純正,各地仿效,于是研究會林立。
民國二年,焦先生覺得世間上只有為善最樂,故在崇義橋,創設“萃杰善堂”,內設“存古學堂”,敦聘有名教師作教授。其校風首重品行,次重文藝,后來教了不少人才,因而由“存古”改為“萃杰小學”。繼后又感校舍不敷,乃請教廳擴充校地,更名“時才私塾”。
焦先生感覺在本地辦理社會事業,及教育人才,似覺一個人活在社會上的工作還嫌不夠,乃決意出川,暢游大江南北,以宏志愿。中間備受艱苦,毫無愿(應是“怨”字)言,其修養功夫,可以說做到爐火純青,盛極一時。吳佩孚先生亦慕焦先生之名,專程來訪,可以概見。
抗戰軍興后,更努力抗戰工作。民國二十年生活高漲,先生商集熱心社會同志,舉辦粥廠,以遏亂機。饑民就食者,日有萬起,活人無算。當時成都縣黨部書記長趙熙寧先生,向省黨部為焦先生請獎“粥活萬人”四字。
不幸先生宏愿未了,于民國三十一年國歷七月二十二日長逝,享七十??荚囋涸洪L戴季陶先生曾以詞挽先生:“樂善與人同,是以稱仁者。大德享高齡,所以報施舍。世亂日已深,群龍戰于野。愿萃好善人,繼志濟諸夏。”組織部長朱騮先先生亦以“惠遍郊黎”四字挽之。
現在抗戰已到勝利階段,吾人應效法焦先生為國家社會之熱心啊!
概括上述內容,首先我們看到作者全面介紹了焦公的生平事跡,突出他是“在成都辦慈善事業的人”“辦理社會福利事業的人”。這樣的描述確定了焦公人生的本質,和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的稱法大致相同,非常值得肯定。
其次,闡述了焦公成長的過程:從小立下“挽世救人”的宏愿大志。具體事例從拯救本地旱災說起,又在斑竹園、龍橋(今成都市新都區)開辦“福利社會”之事,形成了社會影響,于是和傅子良先生設立研究會(萃杰堂),形成了16字真言,于是各地“研究會林立”。從民國二年(1912)開始,焦公在崇義橋創設“萃杰善堂”,全稱應為“萃杰慈善堂”,關鍵是開辦了各種學校教育。接下來講述了焦公“暢游大江南北,以宏志愿”的事跡,就連民國大軍閥吳佩孚也受到感動,今焦公亭旁掛的“萃杰堂”匾額,就是吳佩孚的手跡。
最為感人的是,作者講述了焦公在抗戰中創立粥廠等公益慈善事業的卓越表現。其終生表現得到戴季陶等名人贊譽。
《成都人?焦酉山》文字雖然不多,但客觀中肯精煉地全面概述了焦公為成都公益慈善、社會福利事業作出不平凡貢獻的一生,是非常值得成都慈善史研究的珍貴文獻。
綜覽周芷穎所著《成都人》全書,從漢代聞名全國的文學家、大文豪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開始,跨越兩千年時空,再把當時民國時期的民間慈善家、教育家焦酉山亦列入其中,可見焦公當時的社會影響力巨大。正如作者最后一句話“……吾人應效法焦先生為國家社會之熱心啊!”因此,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焦公亭被市民政局列為“成都市慈善場景”,是有著宣傳焦公慈善精神的正面意義。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劉文杰(歷史文化教授、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顧問。30多年前出版國內第一本知青運動史《光榮與夢想》;近年出版百余萬字長篇歷史小說《大新王莽》,被喜馬拉雅、番茄暢聽等推出350集有聲書,聽眾達25萬)
文獻提供:周良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