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投資人朋友給我分享了一件趣事:某熱門賽道的創始人,因為頻繁接待前來調研的VC機構,不堪其擾之下提出了“來盡調得先支付誤工費”的要求。該創始人還給自己這一決策起了個名號,叫“反向投資模式”。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此前因“想盡調先打1000萬保證金”而出圈的領存科技。不過與領存當時的“天價”門檻相比,上述企業的定價可謂相當“親民”——僅需數千元。在創始人看來,這筆費用對投資人而言門檻并不高,卻能有效篩除那些“沒實力,純粹湊熱鬧”的人。
有意思的是,目前已經有兩家機構付了款,正式進入盡職調查程序。
長久以來,盡職調查幾乎是投資機構單方面行使的“特權”,創業公司只能被動配合。如今角色的反轉,也折射出當下一級市場的深層矛盾:當熱門賽道內卷白熱化、優質項目稀缺,投資機構“寧可不投好過投錯”的風控壓力增大,但仍需要持續盡調以保持市場敏感度;而另一方面,泛濫的“觀光式盡調”已經讓創始人逐漸認識到,自身的時間、精力與專注力是比資本更為稀缺的戰略資源。
價值認知的轉變,催生出新的行為模式。硬科技創業者李超就坦言,當公司發展到特定階段,他也會認真考慮借鑒這種“反向投資模式”。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篩選機制,更深層次上,也是創業者掌握議價能力、爭取平等對話權的關鍵一步。
一場情緒反撲
對于許多創始人而言,約見投資人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最近一段時間,受政策利好、市場擴容、二級市場股價暴漲等因素影響,沉寂已久的創新藥賽道再度迎來一級市場的關注。作為一家創新藥企的CEO,Frank開心之余也略感無奈。
他向我展示了盡調日歷:一周需配合三家機構盡調,提供資料包括但不限于過去數年的研發數據、核心專利布局、供應鏈合同等等。“相當于把商業機密一次性打包奉送,但你卻無法確定對方是否真心投資,還是僅僅為了收集情報。”
當然比擔心商業機密外泄更嚴峻的是,持續不斷的投資人會議與資料準備,嚴重削弱了對業務本身的專注度。
當前融資環境下,除非是非常頭部的項目,否則企業很難憑借一筆錢支撐其走完一個階段的技術周期。于是,大多數企業開始采取“小步快跑”的形式,即通過多輪次、小規模的融資來維持現金流,目前市場常見的“天使++”、“A+++++”等輪次正是表現之一。
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融資形式對于創業者來說十分消耗精力。李超給我算了一筆賬:“現在企業平均融資周期在4個月左右,這意味著如果想要保持一年1-2輪的融資節奏,創始人的大部分時間勢必會投入到見投資人、做融資上,反而削減了對業務本身的投入。”
另一家新能源領域核心材料供應商的創始人也吐槽到,由于市場需求激增,自己在短短數月內便接待了數十批次的投資人調研。同時因為行業本身屬于小眾細分領域,需要將大量時間用在給外行投資人做行業科普上。其表示,因為頻繁從生產一線抽身應對,已經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調度。
而現實情況是,創業者被占用的時間、精力往往換不來滿意結果——大多數投資人調研結束之后就沒了下文。
面對盡調困局,創業者正從被動承受轉向主動破局,收取“盡調誤工費”僅是規則重構的方式之一。比如我聽說,一些優質項目會要求機構亮資后再約談盡調,或是盡調之前先簽一份TS。
“其實大家都知道,TS不履行就只是一張沒有意義的廢紙。企業這么做,只是試圖勸退一些沒有誠意的小機構和做不了主的小朋友們,提高篩選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李超表示。
“不投,好過投錯”
某種程度上,當前“盡調泛濫”的根源在于優質項目的稀缺。
我在《VC迷上“種果子”》一文中曾提到,如今一級市場的一個顯著現象是,進入2025年,機構看上去活躍起來了,但是熱錢高度集中于少數熱門賽道,項目兩極分化愈發嚴重。
當資金大規模地向頭部企業聚攏,直接抬高了VC的準入門檻。以具身智能賽道為例,當前頭部企業如宇樹、智元的估值已經被架到了100億以上,銀河通用、傅利葉等企業的估值也在70億以上。
中腰部機構投資人趙弋沖向我透露,本來其所在機構曾經動了想搶機器人賽道某明星項目的念頭,“可當老板聽了價格之后,立馬就放棄了”。
與此同時,過去一級市場的資金結構變化使得LP對于投資成功率的訴求越發凸顯。然而當前許多熱門賽道仍處于早期階段,商業化前景都有待進一步論證。“特別是AI賽道,很多項目都存在市場規模小、商業模式不成立、產品體驗差等現實問題。即便是一些明星項目,你看五年后活下來的還有幾家。”趙弋沖表示。
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以近期申請破產的碳化硅龍頭Wolfspeed為例,其巔峰時期曾占據全球62%的市場份額。一新能源投資人在社交平臺公開回憶稱,當初看碳化硅賽道時,幾乎所有項目的BP都會提到Wolfspeed。
該投資人認為,Wolfspeed的破產很大程度是因為錯估了市場和競爭,而這也是大多數“泡沫項目”的通病。如今親歷Wolfspeed從行業第一走向破產重組,他不禁感慨:“‘不投,好過投錯’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在多重因素疊加下,“只看不投”已成為多數機構規避風險的基本策略。
但即便如此,投資人仍需不斷看項目,因為只有通過高頻接觸一線,才能獲取最新信息與資源,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不少投資人都跟我表達過類似觀點:“有時候明知項目質量一般,但怕錯過風口,只能靠堆盡調量來緩解焦慮。”
作為同行,天使投資人沈揚十分理解投資人懷著學習交流的心態,但同時作為多家企業背后的股東,他也能感同身受來自創始人的情緒反撲。
他向我分享了一次親身經歷,前不久,他被同行拉進一個項目的線上路演會。上線一看,會議室里竟擠了三十多位投資人。創始人講完PPT后問大家有沒有問題,結果三十多人只敷衍地提了三五個問題便草草結束。
“這種‘人海式’線上路演讓創始人的體驗極差,辛辛苦苦講半天,幾乎沒人認真提問,聽下來只覺得浪費時間。”沈揚表示。回去之后,他選擇提醒自己的被投,現階段若非真正重量級、有實質推進意愿的機構,類似的線上路演能免則免。
“終究還是靠實力說話”
無論是收取“盡調誤工費”、還是要求提前簽TS,本質上都表現了創始人對于當前盡調生態的不滿,試圖通過重塑規則來掌握話語權。不過,在大多數創業者和投資人看來,這種“反向投資”的模式并非人人適用,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具備足夠的籌碼來改變游戲規則。
以硅谷AI創企Rewind為例,在2023年上半年的融資中,這家公司也曾上演過一出經典的“反向盡調”戲碼。當時為了不耽誤太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融資上,Rewind創始人直接把融資PPT通過Twitter用視頻公開播放,讓真正感興趣的投資人填寫表格并報價。視頻播出之后,公司收到超過1000家VC的初步報價和170個TS,其中報價最高估值超10億美元。
外界在分析Rewind這次“壯舉”時,通常將其成功歸結為兩個關鍵因素:
首先,Rewind 所處的 AI 大模型賽道當時(2023年)正處于風口之上,作為當時的明星項目,Rewind 在種子輪就獲得了 a16z 和 First Round Capital 等知名機構的 1000 萬美元投資,估值達到 7500 萬美元,具備強大的市場吸引力;
其次,Rewind 自身的業績表現也十分亮眼。在融資前的幾個月內,公司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呈現直線式增長,攀升至 70.7 萬美元。
市場熱度、扎實業績、乃至大牌股東背書,是投資人愿意接受Rewind “反向盡調”的前提,而對于大多數賽道冷、質地一般的公司來說,依然逃脫不了被“篩選”的命運。
事實上,無論是投資人的“只看不投”,還是創始人的“反向盡調”,本身并無對錯之分。只是在當前特殊的市場環境下,雙方所處的立場不同,因而選擇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受募資和投資兩端的雙重壓力,“觀光式盡調”和“只看不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規避投資風險。而站在創始人的立場,在競爭激烈的創新賽道中,時間就是科研成果轉化和產品落地的生命線。對他們而言,提出“反向盡調”是一種提高篩選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
不過,資本與創業歸根結底是一場雙向奔赴。只有投資人與創業者跳出“對立”的陷阱,才能真正構建出一個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投融資生態。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雙方都能找準自己的生態位和前進方向。
(文中Frank、趙弋沖、李超皆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