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海軍航空兵與空軍航空兵首次聯合組織“異型機自由空戰對抗演練”(即“金頭盔”系列演習的一部分):海/空軍的演訓從此開始走上自由空戰對抗、高強度實戰對抗方向—類似美國空軍的“紅旗”演習;
無獨有偶,美軍在2013年的紅旗演習中,F-22模仿中國殲-20、采用中國空軍戰術與現役美制戰斗機進行自由空戰—中美雙方都盡量學習對手的優勢;不過,美國空軍與海軍的首次“紅旗”聯合演習發生于2023年8月(“紅旗23-3”),標志著美軍跨軍種整合的重大突破,核心目標是針對中國強化遠海作戰能力—比中國海空軍聯合對抗延遲了近10年;
中國空軍“金頭盔”演習的“一對一/二對二自由空戰”指雙方戰機在指定空域進行高強度對抗,包括中距導彈攔截、近距格斗纏斗等環節。飛行員運用“半滾、翻轉、盤旋、垂直機動”等戰術動作規避攻擊并搶占攻擊位置,全程不設預演腳本(“背靠背”對抗):2010年代的異型機特性對抗主要以空軍“神勇大隊”使用國產三代戰機(殲-10),海軍“海空雄鷹團”使用進口三代戰機(蘇-30MK2),雙方通過實戰檢驗裝備性能差異及戰術適配性。
演練中,明確提及電磁干擾手段被頻繁使用,作為攻防體系的重要環節。例如,飛行員在鎖定目標時需同步應對對手的電子干擾,以模擬真實戰場環境;
中國空軍指揮所通過數據鏈向飛行員發送動態指令,實現空地“信息流”高效協同,指揮員根據戰場態勢調整戰術:在“二對二”對抗中,雙機編隊需自主分配主攻/掩護角色,通過高位強攻、垂直機動等團隊配合實現攻防一體;
《解放軍報》2015年10月12日頭版刊發專題報道《“金頭盔”PK“空戰精英”》,詳細描述對抗過程、戰術動作及裝備類型!;新華網、中國軍網等轉載并補充演練圖片及飛行員訪談內容,強調演練“貼近實戰”的目標。
但是,在中國空軍成為雙隱空軍之前,中國金頭盔演習異型機對抗還是只能由殲-20扮演雙角色:F-22.和F-35系隱身戰斗機。由于殲-20和F-35的性能限制,演習自由空戰經驗和戰術還是有所不足……
直到殲-35加入中國空軍以后,它可以模仿美制f-35的空戰戰術和空面模式,最大限度的尋找美國雙隱空軍的缺陷和優勢—完全彌補以往自由空戰的缺口;
本次2025年雙隱戰斗機參加對抗,主要聚焦純空戰場景(空中目標攔截與格斗):中國空軍型殲-35A加入對抗序列,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同時裝備兩款五代機的國家(繼美國后)。兩者分別代表重型與中型五代機技術路線,在隱身性能、航電系統、機動能力上各有優勢;
重型機(殲-20)憑借超巡能力和大載彈量主導超視距作戰;中型機(殲-35)依托信息化與自動化優勢,在復雜電磁環境中更具靈活性。這種對抗可驗證互補戰術,催生“五代機時代”專屬戰法;
雙隱戰斗機加入以后,演習對抗規則進一步貼近實戰:取消高度/速度限制。我國空軍“金頭盔”早期演習為安全考量設有多項約束,近年已逐步放開,僅保留“最小間距≥300米”的安全底線,實現近自由空戰狀態;單次對抗涵蓋超視距攔截、中距纏斗、近距格斗全流程,考驗飛行員快速切換戰術的能力;
2025年“金頭盔”演習的雷達屏幕上,殲-20S以1.8馬赫超音速巡航切入戰場,后座指揮官操控6架“暗劍”無人機構建獵殺網絡;殲-35憑借0.01平方米級的雷達反射截面悄然滲透防線,其霹靂-15導彈射程超越美軍AIM-120D近40公里——這是全球首次雙五代機異型對抗實戰化檢驗,標志著中國空軍從“單點突破”邁向“體系融合”的新階段;
演習取消傳統的高度與速度限制,僅保留300米最小間距安全底線,實現近自由空戰狀態。殲-20S與殲-35在動態攻防中反復切換角色:前者前出探測并指揮無人機蜂群,后者實施靜默狙殺,戰術組合靈活性遠超美軍F-22與F-35的保密對抗;
殲-20S后座指揮官通過“蒼穹-II”AI系統在0.3秒內生成16套戰術方案,數據鏈直連055驅逐艦實現0.5秒指令傳遞。這種“空中戰術神經中樞”模式,將五代機從孤軍作戰升級為智能作戰集群核心,徹底顛覆傳統預警機后置部署的戰場邏輯;
雙隱戰斗機在金頭盔演習,破解異代機協同難題:過往演習中已積累“殲-10C vs 殲-16”等異型四代機對抗經驗,而五代機間的對抗更聚焦隱身環境下態勢感知與先敵發現-先敵打擊能力,為未來“五代機+無人機”協同作戰提供數據支撐;
雙隱戰斗機自由對抗演練也牽引裝備與技術迭代,對抗結果直接反饋至裝備研發:殲-20的超音速機動性與殲-35的分布式傳感器網絡在對抗中相互驗證;暴露的短板(如電子對抗盲區、彈藥兼容性)推動后續技術升級;
美軍雖早于中國開展五代機對抗,但其封閉式技術壟斷導致經驗難以沉淀:F-35因多軍種通用設計存在800余項缺陷,且分散部署的“敏捷戰斗”戰術在阿拉斯加演練中導致三分之一的F-15因后勤癱瘓停飛。而中國通過金頭盔的體系化、常態化對抗,不僅驗證重型機(殲-20S)與中型機(殲-35)的互補戰術,更暴露出電子對抗盲區等短板,直接推動渦扇-15發動機與分布式傳感器升級;
所以,此次異型機對抗通過跨軍種、異型裝備、自由空戰三大突破,驗證中國海/空軍航空兵的實戰能力,并為聯合作戰積累經驗。
參考資料:《解放軍報》、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