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朝啊,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盛唐氣象”,萬國來朝,李白杜甫寫詩嗨翻天那種。但你知道嗎?就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一場叫“安史之亂”的叛亂,直接把大唐從巔峰踹進了泥坑。長安城里火光沖天,百姓哭喊逃命,皇宮燒得只剩焦土……這場亂子到底咋鬧起來的?又是咋被摁下去的?
一、安祿山:從街頭混混到“東北王”
安祿山這人吧,出身挺寒磣。早年就是個在邊境瞎晃悠的“牙郎”,說白了就是倒賣情報的中間商。但他賊精,對東北地形和各族那點事兒門兒清。唐玄宗那會兒正愁契丹人折騰,一看:“哎喲,這小伙懂行啊!”立馬把他提拔成平盧節度使。
然后呢?安祿山就跟開了掛似的,一路升官加爵。手里兵權越攢越多,東北三鎮的軍隊全歸他管。按規矩,節度使四年就得換地兒,可玄宗對他迷之信任,愣是讓他原地干了十幾年!玄宗晚年沉迷楊貴妃,天天歌舞升平,哪顧得上琢磨“這哥們會不會造反”……
二、楊國忠作妖:硬把安祿山逼反了?
楊國忠這人吧,靠楊貴妃的裙帶關系爬上宰相位子,本事不大,搞事一流。他看安祿山手握重兵,眼紅啊!三天兩頭跟玄宗打小報告:“老安肯定要反!”為了“坐實”預言,還故意克扣軍餉、找茬挑釁。
玄宗呢?心里門兒清這是權斗,擺擺手:“哎呀,你倆別吵了!”繼續和貴妃姐姐彈琵琶。安祿山那邊呢?早暗中招兵買馬,囤糧練兵。等到755年,他突然在范陽起兵,口號特正義:“清君側,殺國忠!”——你看,造反都要找個道德高地站著。
三、長安淪陷:血染的七日噩夢
叛軍一路南下,朝廷才發現大事不妙!西北將領全不在崗,兵力空虛得要命。宰相們慢悠悠開會討論對策,結果啥方案都沒定,叛軍已經殺到城下了。
長安城破那天,簡直是人間地獄。叛軍見人就砍,街上尸體堆成山,血腥味一個月都散不掉。皇宮?燒!珍寶?搶!昔日“不夜城”變成火海廢墟。最慘的是百姓,躲在家里被拖出來殺,逃到街上被亂馬踩死……唉,盛唐的體面,一夜碎成渣。
玄宗呢?帶著楊貴妃跑路了。跑到馬嵬坡,士兵嘩變:“不殺貴妃,老子不走了!”逼得老皇帝含淚絞死愛人。這段吧,你說怪楊玉環?其實她也就是個背鍋的……
四、郭子儀:亂世里的定海神針
大唐快完蛋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站出來了。尤其是老郭,簡直是唐朝的“救場王”。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玄宗還在四川emo呢),郭子儀立刻帶兵護駕。
第一仗就猛!在河曲暴揍叛軍同羅部,士氣噌噌漲。更巧的是,安祿山這時候被親兒子安慶緒捅死了!叛軍內訌,老郭抓住機會,帶著唐軍一路橫掃,不到兩年就收復長安和洛陽。
五、平叛之后:盛唐再也回不去了
仗是打贏了,可代價太大。人口少了一半,經濟崩盤,邊疆藩鎮全成了土皇帝。安史之亂前,節度使還是朝廷的打工人;亂后呢?直接變軍閥割據,唐朝后半截就耗在跟他們斗智斗勇上了……
你說郭子儀牛不牛?當然牛!但這場亂子說到底,還是玄宗晚年擺爛+朝廷內斗作的妖。安祿山造反不假,可要是早把他調離東北,要是楊國忠別瞎拱火……唉,歷史沒有如果啊。
安史之亂后,杜甫寫過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嗯,山河還在,可那個“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唐,再也回不來了。這場叛亂像一把刀,把唐朝攔腰斬斷——前半截是青春熱血,后半截是茍延殘喘……你說,要是玄宗能少聽兩曲琵琶多管管朝政?算了算了,歷史沒有后悔藥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