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書法為中華獨有的傳統藝術,但是它獨特的古雅、儒和之氣,影響諸多國家,讓他們愛上書法,譬如日本、朝鮮等國,十分癡迷書法,日本“遣唐使”來朝拜師,并搜購真跡,帶回國內,甚至江戶時期,日本的個別高手水準,勝過了“趙董”等人,繼承正統筆法。
古時候的朝鮮,自然也不例外,當時官方文書,也采用漢字書寫,尤以小楷為尊,正因如此,朝鮮善書者,亦不在少數,可是傳世的作品不多,近期美國哈佛大學,發現且公開一幅朝鮮小楷,現藏漢和圖書館,它就是《尚書·無逸》
這篇內容,乃是周公在成王親政前夕,給予的重要教導,內容涉及周公對成王的期望和責任,以及如何管理國家的智慧,文中強調“君子所,其無逸”,并列舉商代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等賢君勤政的事例,告誡統治者做到“以萬民惟正之供”,開創了古代“居安思危”的政治思想傳統
此帖的問世,反映了朝鮮士大夫階層對中華經典的尊崇,同時也展現出,朝鮮對于書法藝術的追求,卷中小楷繼承晉唐楷書傳統,筆畫清秀挺拔,結構疏密有致,嚴謹而不失靈動,整體偏為工整,排布勻和,著墨濃潤,猛然一看,猶如印刷出來的一般,極其標準。
故宮博物院里面,藏有一幅趙孟頫的《無逸篇》,以晉唐筆法融合己意,而朝鮮寫本更顯莊重工穩,反映地域審美差異,有些噴子和外行看后,稱其是“印刷體”“美術字”,這種評價完全錯誤,“印刷體”在現代風靡,只求勻和平整,甚至有的拿著尺子比著寫,毫無藝術活力。
反觀這幅小楷,提按有序,頓折自如,線條帶有一定輕緩的節奏感,很多橫畫,側鋒頓折起筆,之后換為中鋒,平穩運行,線條堅實有力、勻和平滑,而收筆時,則上提之后,再次換鋒,頓折而出,前后起伏有序,變化性和韻律感,一樣不落,與“美術字”毫不搭邊,筆筆出塵典雅。
這幅《尚書·無逸》美到骨子里,字字勻和精到,遵循傳統規范,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不夸張的說,此帖完勝國內的書法專家,目前書壇達到這一水準的,頗為少見,現代人鐘愛創新,為了博得眼球,用筆肆意亂寫,猶如麻團和兒童涂鴉,直接糊在紙面,字體都算不上,更不說書法,比之此帖差太遠。
您對朝鮮小楷《尚書·無逸》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