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對付中國,實際上美國的牌已經亮出來了!說白了,就是要把那些在中國的中低端工廠,往越南、印度這些地方挪,同時再用高關稅這么一壓,逼得中國的企業也不得不考慮跟著搬家。
就說越南,2024年前11個月,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額達到1089億美元,同比暴漲23.9%,其中計算機、電子產品占了近兩成。
像重慶的貨運公司老總就說,中美貿易戰打響后,隆鑫通用、宗申動力這些中國企業都搬到越南設廠,就為了拿越南的原產地證,出口到美國能省不少關稅。
還有一家中國電動車企業,在越南興安省建了生產基地,雖說當地工人效率只有中國的一半,房租還比東莞貴,但為了開拓東南亞市場,還是咬著牙堅持。
印度那邊美國也沒少下功夫。蘋果、三星這些國際大廠都在印度設了生產線,中國的小米、OPPO也在印度建了工廠。小米在印度的手機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OPPO的工廠年產能達數千萬臺。
不過,印度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實在不給力,很多零部件還得從中國進口。就拿電子產業來說,2023-2024財年,印度對美電子產品出口144億美元,但美國一加關稅,印度這部分出口可能得減少12%,相當于17.8億美元打水漂。
更逗的是,印度想靠“生產掛鉤激勵機制”(PLI)吸引外資,結果補貼發了不少,真正落地的項目沒幾個,連印度自己的媒體都吐槽這是“畫餅充饑”。
美國前前后后把對華關稅加到145%,結果中國對美出口份額確實從2017年的21.86%降到2023年的14.14%,但美國自己也沒占到便宜。
高盛的報告說,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占比70%以上的產品價值1580億美元,占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的36%,像天然石墨、鋰電池這些關鍵產品,美國根本離不開中國。
就拿電動車來說,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征100%關稅,可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3,運到美國的價格還是比本土生產的便宜,氣得美國車企直跺腳。
更絕的是,中國企業玩起了“曲線救國”。很多中國工廠把設備和原材料運到越南、墨西哥,加工完再貼上當地標簽出口到美國。
2024年,越南對美貿易逆差增加851億美元,墨西哥對美逆差增加941億美元,這里面有多少是中國的“影子出口”,美國人心里門兒清。
就連美國商會都承認,企業搬遷成本高、周期長,很多工廠搬過去后才發現,當地的供應鏈配套根本跟不上,最后只能“打道回府”。
美國這兩招看似厲害,其實漏洞百出。先說產業轉移,越南、印度雖然勞動力便宜,但產業鏈不完整。就拿紡織業來說,中國紡織企業在越南投了200多億美元,建了從紡紗到成衣的全產業鏈,可越南的化纖原料80%還得從中國進口。
印度更慘,連棉花都得進口,想發展紡織業簡直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說高關稅,美國一加稅,中國企業要么漲價,要么轉移產能,最后吃虧的還是美國消費者。2024年美國通脹率一度漲到6.8%,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關稅推高了進口商品價格。
中國這邊也沒閑著,一邊升級產業,一邊開拓新市場。2024年,中國對東盟出口占比16%,超過美國成為最大貿易伙伴。
在越南,中國企業不僅建工廠,還搞技術輸出。華孚時尚在越南的工廠用“智能紡紗+柔性染色”技術,單位能耗降低25%,越南紡織業的全球競爭力指數從2018年的第17位升到2025年的第12位。
在印度,中國藥企幫著建生產線,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當地設廠,硬生生把印度變成了“世界藥廠”和“汽車零部件基地”。
美國想靠“產業轉移+高關稅”打壓中國,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越南、印度的產業轉移雷聲大雨點小,高關稅反而讓美國通脹爆表、企業叫苦不迭。
中國不僅沒被打趴下,反而在逆境中升級了產業、開拓了市場。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制造業的韌性,遠遠超出美國的想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