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陽。”
這是上海市第十批援藏醫療隊員
上海九院骨科副主任醫師于德剛
最想分享給青年人的一句話
從黃浦江畔到藏南大地
他用一年時間
讓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關節外科
從近乎空白
成長為“高原強科”
向陽而生
跨越三千里的抉擇
2024年7月16日
上海九院骨科接到緊急通知
需選派一名關節外科醫生支援日喀則
剛結束一天工作的于德剛
沒有猶豫:“我去!”
這不是于德剛第一次支援祖國的邊疆地區
2022年,于德剛也是第一時間
報名志愿前往云南省瀾滄縣幫扶
“在云南瀾滄幫扶時,我見過太多拄著拐杖的村民,眼神里滿是‘能正常走路’的渴望。他們說‘醫生,能不能幫幫我’,那種期盼,我忘不了。”
正是這份記憶
讓他在看到援藏通知時
再次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
初抵海拔4000米的日喀則
嚴重的高原反應給了他“下馬威”
但更棘手的是當地醫療的困境
大量群眾飽受關節病痛折磨
卻因習俗和觀念很少主動求醫
醫院甚至無法獨立開展關節置換手術
“不能等患者來找我們,得我們去找患者。”
于德剛一頭扎進周邊縣區
在集市頂著烈日
在牧區挨家串戶
為他們講解手術效果
很快,首位藏族患者入院
于德剛開啟了“邊手術邊教學”的模式
每臺手術都讓當地醫生全程跟隨
術后把術前術后的對比照片貼成冊子
“照片不會說謊
他們能看見希望”
逐光而行
用技術播撒“能治病”的希望
上海帶到日喀則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可以說能夠創造“新生”
17歲的次仁卓瑪,因幼年髖關節感染,右腿短縮,走路身體傾斜近30度。輾轉求醫無果,被告知“風險太大”。于德剛接診時,女孩低著頭,手指絞著衣角。
“不能讓孩子一輩子這樣。”
他連夜聯系上海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1:1骨骼模型,在模型上模擬了10多次后,他帶著模型走進手術室。4小時后,手術成功!
半年后,于德剛在義診時驚喜地看到次仁卓瑪步伐輕快地走來,裙擺飛揚:“于醫生!我現在好多啦,還想考個好大學!”母親捧著青稞酒感激:“您是我們家的恩人,一定要嘗嘗卓瑪種的青稞。”雖然婉拒了,但那一刻于德剛覺得,所有的高原反應、手術疲憊,都煙消云散了。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
“日喀則能做高難度手術”
于德剛成了“科普宣講員”
帶著團隊跑遍十多個縣區
篩查出200多名患者
最終成果斐然
累計完成270余臺關節置換手術
83臺是復雜病例
23臺應用了3D打印技術
創造了西藏關節外科領域多項“第一”
所有關節疾病患者均未外轉
“日喀則能做高難度手術”的消息
像高原的風
吹遍了藏南大地
心有暖陽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援藏不是完成多少臺手術,是要讓當地醫生接得住。”
于德剛始終記得出發前
院領導馬延斌書記的囑托
他深知,最重要的是培養本地人才
馮祥便是他帶教的學生之一
他為其量身定制了“階梯式帶教”
自己主刀,馮祥跟隨:邊做邊講關鍵點;
馮祥主刀簡單病例:他在旁指導提醒;
馮祥挑戰中等難度:他只在關鍵步驟搭把手。
他還把上海的“黑科技”也搬上了高原。面對復雜病例,用3D打印模型進行可視化教學,讓學習效率倍增。手術室的配合也從零開始,他將上百件器械的配合流程拆解,帶著護士們一遍遍練習。如今在手術臺上,當他伸手,護士遞來的器械分毫不差。
“骨科的發展,離不開這里每一位醫生和護士的辛苦付出...正是大家共同努力,讓技術達到了西藏最高水平,甚至國內領先。”
如今,馮祥等醫生已能獨立完成全膝、全髖置換手術。離別之際,于德剛將80多個復雜病例的影像、手術錄像、對比資料制成數字教學庫。“這些是‘種子’,得讓它們在這兒生根發芽。”他笑著說。
據了解,自2015年起,上海“組團式”醫療援藏已派出十批專家,在珠峰腳下為生命健康護航,書寫著責任與擔當。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文末【】與【】,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當【】數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伙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作者: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
責任編輯:楊昊霖
校審:姚佳森
終審:沈蔚
感謝于德剛醫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