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只有30天?別高興太早!
7月20號入伏,8月18號出伏,號稱十年最短。
但高溫一點沒打折,該來的桑拿天一個都躲不掉。
雨水絕對是今年重頭戲。中伏撞上大暑,典型的"暑包伏"配置。
濕度直接拉滿,衣服晾不干那種。末伏又卡在"七下八上"汛期,臺風暴雨套餐隨時派送。祛濕比降溫更要緊,廚房里生姜薏米該囤起來了。
"秋包伏"聽著涼快?別高興太早。
今年8月7號立秋,出伏前秋老虎可能縮短,但末伏疊加秋燥更煩人。
銀耳湯綠豆湯得提前備著,比光喝水管用。三伏貼別貼錯日子!
今年時間壓縮得緊。
老輩人說的"冬病夏治"就指望這三十天,日歷趕緊標紅。菜價倒是好消息,副食品價格穩(wěn)得很。這濕度菜葉子半天就蔫,肉放冷藏都懸。
下班順路買新鮮的更靠譜。空調(diào)命是續(xù)定了。北方海濱城市都扛不住,去年裝空調(diào)的維修單暴增三成。
濾網(wǎng)現(xiàn)在不洗,等三伏報修排隊兩小時起步。電費賬單做好心理建設,但別硬扛——中暑進醫(yī)院更燒錢。最短三伏≠最輕松三伏。
濕熱組合拳打得比往年還密,防潮除濕才是通關秘籍。
今年三伏天非同小可,10年難遇!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養(yǎng)生時刻。夏至已過,隨著暑氣漸長,三伏天時間表也新鮮出爐。
2025年三伏天具體時間: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
將打破2015年至2024年連續(xù)10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據(jù)的是我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日法。
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作為初伏的開始,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而初伏與末伏之間,便是中伏。由于庚日的循環(huán)周期為10天,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時長固定為10天。
中伏則可能是10天或20天,從而導致三伏天的總時長在30天到40天之間波動。
具體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30日,第二個庚日為7月10日。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7月20日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所以,2025年的初伏從7月20日開始,至7月29日結束。中伏從初伏之后的第一個庚日,即7月30日起,到8月8日結束,共10天。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末伏便從這一天開始,一直持續(xù)到8月18日。
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由此可見,2025年的三伏天屬于"短三伏",共計30天。雖說時長較"長三伏"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熱的威力可一點也不會打折。
三伏天,身體排出寒氣的好機會!
中醫(yī)十分重視伏天養(yǎng)生。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機會就是三伏天。
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酷暑的時期,自然界陽氣最旺,而人體的陽氣也達到最高。
正是冬病夏治祛除身體寒氣的好季節(jié)。很多人以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應該是"寒"。
"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寒邪侵襲。"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tài)。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
人們在夏季喜食冷飲、愛吹空調(diào)等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所以說,入三伏后莫要貪涼!
三伏天養(yǎng)生做好"8個一"!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濕氣最重的時節(jié),也是調(diào)理體質(zhì)的黃金窗口。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
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
雖說時長較"長三伏"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熱的威力可一點也不會打折。三伏天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首先要注意防暑降溫,但更要防寒。
其次要注意祛濕,最后要注意調(diào)理身體。今年三伏天雖然只有30天,但濕熱天氣一點沒少。大家要做好防暑降溫的準備,同時也要注意防寒祛濕。
特別提醒:本文僅供參考,具體養(yǎng)生方法請咨詢專業(yè)醫(y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