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高三家長咨詢了這樣的問題:
孩子總是不寫作業,成績下滑很厲害,承諾會寫作業但總是不寫,該怎么辦?
我沒有直接回答家長的問題,反而拋出這幾個問題:
家長在小學和初中時,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什么?要求怎樣?管得是否嚴厲?態度是否強硬?
家長對孩子平時的反饋方式是什么?是批評,挑剔還是鼓勵肯定?
孩子平時的人際關系怎么樣?是否喜歡運動或有一些興趣?
孩子的現在成績程度?孩子的成績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下滑的?孩子成績下滑后,家長采取的方式以及回應方式是什么?
通過與家長的溝通與了解,我發現這樣的問題:
孩子小學,初中階段,都是非常優秀的孩子,也非常聽話懂事乖巧;
孩子的成績在高一和高二銜接的時候,已經有一些厭學苗頭了,只是家長沒有發現,還用了催促與加速補課的方式;
孩子說到做不到,并不是想擺爛,而是孩子內心能量不足導致;
孩子也想變好,只是行動力阻隔和心力匱乏,自我否認比較多;
因為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的焦慮情緒,已經很嚴重了,甚至影響到了生活與工作。
所以會導致以下問題:
孩子想做但做不到,家長看到孩子做不到就很焦急,一方面要面對老師的催促,一方面又擔憂孩子這樣下去怎么辦?
同時,家長在焦慮之下會變得失去理性思考,也會被情緒,擔憂,恐懼與災難化思維所裹挾。
家長此時面臨著兩個難關:
第一個難關是心理上的落差,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突然變得厭學和擺爛,甚至作業都不寫,家長難免會很痛心疾首和無法接受;
第二個難關是為孩子前途的擔憂。畢竟孩子最寶貴的學習時間,是不可逆的,在最該學習和奮斗的年紀,家長想助力卻無能為力。
我非常理解家長此時的心情,因為我家娃也出現過厭學,也出現過情緒內耗。
但我也明白,越想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越不能催,越不能急,越不能讓家長自己陷入焦慮循環。
欲救孩子,先救家長自己。
只有家長自己先情緒上岸,才能安撫孩子,穩住孩子,托舉孩子。
這個過程對于家長來說是煎熬的,漫長和曲折的,但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我給家長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先緩解自己的焦慮。
在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家長的情緒已經焦慮到爆棚的地步。
本著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的原則。我建議家長先不要著急插手孩子的事,而要優先將解決問題的重點放在緩解自我的情緒上。
這樣,問題的結就會慢慢松綁。
即便孩子是相似的狀態,但家長自己的情緒先降溫,就能以更多元與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問題。
第二個建議:重塑親子關系。
跟家長溝通過后,了解到孩子不太跟父母溝通。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滿分的,但孩子不愿意跟家長溝通的原因核心是:
孩子不信任家長,覺得跟家長說了也不被理解,更沒有用,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孩子就寧可將心事隱藏。
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的想法跟家長的猜測與自以為,很可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想解決孩子的問題的關鍵,就是孩子要對家長敞開心扉,這樣問題才能被針對性解決。
第三個建議:重建對孩子的反饋模式。
當我了解到家長對孩子的反饋模式就是催和講道理以及給壓力時。
這種挑剔,指責,評判的反饋模式,家長可能不覺得什么,但實際上會給孩子投射很大的壓力,讓孩子在遇到困難與逆境時,更容易情緒內耗與厭學。
所以,我也給家長提出,希望家長給予孩子除學習之外,更多的正向反饋方式。
先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被欣賞和被需要,孩子的自信與自我價值感才能慢慢重建。
第四個建議:對作業完成先放一放,視情況而補課。
另外對于補課,我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需要來定,多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
既不要完全給孩子自由,也不要步步緊逼,根據孩子的想法與計劃,因需而助。
另外對于作業可降低要求,前邊如果落很多課,完成全部作業,肯定也是有難度的,一點不寫肯定不行,但可以跟孩子商量選擇性去寫作業。
只要有寫作業的動作,再慢慢優化,就會從負循環慢慢轉到正循環。
這個過程不太會快,但可以潛移默化讓孩子慢慢感受到價值感與勝任感,自驅力就會漸次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