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教育不應“斷檔”、成長不能“放羊”
暑假來臨,不少家庭開啟了“神獸”全天候在家模式。當孩子們歡呼著享受假期的時候,家長們則可謂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作息紊亂、沉迷電子產品、親子關系緊張……長長的假期,學生從學校的集體生活回歸家庭生活,家庭教育面臨諸多挑戰。
去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構建“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的協同機制。暑假期間,以學校為圓心調度資源,有助于將暑期帶娃從“家長孤軍奮戰”轉變為家校社協同育人合力,讓暑期痛點轉化為孩子成長契機。
具體而言,暑假期間,學校教育不能完全退場,可以為家庭提供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助力家長破解假期帶娃困局。發揮學校在“教聯體”育人中的“圓心”作用,創新機制為家庭教育持續賦能,需要明確兩種角色。
一是要明確“指導者”角色,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向假期延伸。暑假,教育的主體是家庭,學校不是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的替代者,應以專業知識、有效資源賦能家庭解決“怎么管”的問題。如針對假期手機依賴、作息混亂這些常見痛點開發實用、接地氣的微課程資源,利用家校共育平臺推送,并請教育專家、心理健康專家線上線下提供咨詢、輔導等。比如,從今年暑假開始,我們學校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和心理咨詢師入校,為六年級家長開設“小初銜接心理調適”專題指導沙龍。同時,學校開發的80節“五色花”家校共育微視頻課程定期推送,內容涵蓋時間管理、親子溝通、運動計劃等暑期高頻需求,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的“腳手架”,深受家長歡迎。
二是要明確“支持者”角色,建立常態化家庭教育支持機制。“無處可去”是暑假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之一,孩子長時間待在家里,活動空間受限,很容易沉迷電子產品,滋生各種不良習氣。而社區擁有的閱覽室、活動中心、健身區域、綠地公園等公共空間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用好這些資源,不僅能為破解暑期帶娃“無處可去”等難題提供解決方案,同時還能成為培養學生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情感和能力的實踐課堂。對此,學校要通過建立常態化家庭教育支持機制,主動牽線搭橋,協調、整合和激活社區能量、社會資源,為家庭教育構建起堅實的、充滿活力的本地化支持網絡。比如,今年山東濟南高新區全面推行“項目式實踐探索”新形式,廣泛鏈接社會資源,開展公益互助托管與項目式學習活動,破解假期學生無人看護的普遍難題。
假期教育不應“斷檔”、成長不能“放羊”。暑期帶娃的困局看似是一個家庭的小問題,其實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教育問題。學生可以放假,教育的責任與守護不能放假。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持續發力,學校不應該在假期“隱身”,更不能因放假就當“甩手掌柜”。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北正街恒大華府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4日 第02版
作者:唐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