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響應中央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號召,靜安區(qū)按照市教委部署,選派兩支教育團隊,分別進駐云南省廣南縣,開啟為期三年的教育支援征程。其中,上海市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副校長張駿帶領團隊扎根廣南縣民族職業(yè)高級中學,上海市回民中學副校長石裕雄帶隊進駐廣南縣第十中學。
三年來,兩支團隊立足邊疆實際、精準施策,從專業(yè)建設、教學革新、文化培育等方面發(fā)力,推動兩所學校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用教育情懷與實干精神,譜寫了滬滇協作的動人篇章。
廣南民職中:
以“產教融合”為鑰,打開職業(yè)教育新天地
“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職業(yè)教育找到人生出彩的機會?!?/p>
這是張駿校長帶領的靜安幫扶團隊進駐廣南縣民族職業(yè)高級中學時的初心。面對學校專業(yè)薄弱、生源流失等困境,團隊以“產教融合”為核心,以“無企業(yè)無發(fā)展,不聯合不專業(yè)”為理念,走出了一條特色幫扶之路。
2022年秋季招生,面對遠超計劃的1000余名報到學生,幫扶團隊克服床位、教室、師資缺口等困難,爭取社會各方資金30余萬元,僅用7天時間便將廣南縣第一中學老校區(qū)的科技樓和階梯教室改造為宿舍區(qū)和教學區(qū),并為學生安裝了空氣能熱水系統、洗漱臺、電扇、吹風機、公共電話、戶外球桌等設施設備,用臨時磚砌講臺、拼湊床鋪,確保所有學生如期入學。
此后,通過“職教彩虹計劃”“牽手計劃”等,團隊鏈接各方資源、爭取專項資金,組織超500位學生前往上海參加工學交替和崗位實習。
針對家庭困難和情況特殊的學生,還建立專門臺賬,結合全員導師制推進關心關愛工作,以“不流失一個”的責任感,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校找到成長的空間。
為培育邊疆工匠人才,幫扶團隊精準對接行業(yè)優(yōu)質資源,成功引入“大國工匠”陶巍工作室深度參與辦學,促成工作室向學校捐贈2輛整車、7臺自動變速器、4臺V型發(fā)動機、2臺升降機等實訓設備,以及《汽車機械基礎》《汽車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等專業(yè)書籍,從硬件上補齊實踐教學短板。
2023年10月,工作室委派技師駐校開展14天實景教學模式的實訓指導,將一線汽車維修場景搬進課堂,提升師生實操能力。
2024年2月,學校與陶巍工作室簽訂汽車維修技能人才合作培養(yǎng)協議,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機制;同年4月選派2名汽修專業(yè)優(yōu)秀學生進入工作室進行為期兩年的沉浸式學習,為當地儲備專業(yè)技術骨干。
如今,通過“工匠工程”的系統推進,學校汽修專業(yè)師資團隊成為工作室長期學員,師生以“以工促學、以賽促練”提升專業(yè)能力。2024年該專業(yè)獲評云南省現代學徒制示范專業(yè)。
曾經瀕臨關停的涉農專業(yè)也迎來轉機。2022年僅有1名教師8名學生,如今通過引入專業(yè)團隊、建設智慧種植棚和實驗室,發(fā)展至8名教師、280名學生。
2025年,師生在文山州職業(yè)院校學生技能大賽中獲植物嫁接賽項冠軍,成為文山州內保留并辦好涉農專業(yè)的特色職校。
學校烹飪專業(yè)則與上海餐教集團開展校企聯合、簽訂企業(yè)冠名訂單式培養(yǎng)協議,引入國家級烹飪大師沙建華等國家級行業(yè)大師擔任客座講師,推動專業(yè)規(guī)模從30人擴大到300人,如今烹飪專業(yè)已成功與云南旅游職業(yè)學院開展中高職貫通培養(yǎng),學校也成為文山州內唯一與學院開展雙專業(yè)貫通培養(yǎng)的學校。
數據統計,2025屆該校高三職教高考本科上線46人,??粕暇€370人,總上線率91%,本科上線人數較2023年增長22倍,較2024年增長8倍。
廣南十中:
以“實文化”為魂,實現從“墊底?!钡健笆痉缎!钡目缭?/strong>
“建校初期面臨‘三無’困境:無歷史積淀、無優(yōu)質生源、無辦學經驗,生源質量全縣墊底,教師平均年齡僅27歲。”這是石裕雄帶領團隊進駐廣南十中時的現狀。三年間,團隊以?;铡皩崱弊譃榫裨c,構建“實文化”辦學體系,推動學校全面蛻變。
學校辦學資質實現跨越式提升:2023年10月從無級無等學校成功晉升云南省“二級一等”高中,還先后獲評縣級“平安校園”“健康單位”,2025年5月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女排、女籃連續(xù)兩年獲縣冠軍,2024年女排更是奪得州冠軍、全省第七,學校三大球校隊穩(wěn)居廣南縣前三。
高考成績實現“三年三級跳”:2023年首屆高考,一本上線2人、本科104人;2024年一本上線3人、本科264人;2025年一本上線4人、本科154人,本科率從16.56%躍升至32.08%,數學、英語等薄弱學科的學業(yè)水平考試通過率從60%提升至95%以上。
學科競賽中,學生多次獲國家級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獎項,縣級英語口語、漢字聽寫大賽屢屢奪魁。
課堂改革推行“七個一”實效模式(一學習目標、一教學情境、一問題鏈、一探究活動、一思維建模、一分層訓練、一反思總結),通過“骨干示范—教研組研磨—分層達標”分三步走,由點到面,由骨干教師到普通教師,由公開展示課到日常隨堂課,逐步推廣。目前,80%以上教師自覺應用該模式,課堂從“知識搬運”轉向“思維生長”。
教師培養(yǎng)方面,通過“青藍工程”構建“1+3+N”師徒鏈,明確“八個一”導師職責(每月聽徒弟1節(jié)課、每學期開1節(jié)示范課等)與“七個一”學員任務(每周聽1節(jié)課、每月寫1篇反思等)。
三年間,新增省州縣骨干教師58人,首次出現省級學科帶頭人1名、省級骨干2名;教師教學競賽獲縣級以上獎項84人次,其中省級獎項6項;2項課例入選全省基礎教育精品課。以2024年廣南縣課堂教學競賽為例,十中教師獲1項特等獎、4項一等獎和5項二等獎。
此外,幫扶團隊鏈接上海靜安區(qū)、民盟組織及社會愛心企業(yè)資源,構建“資金+物資+智力”的立體幫扶網絡,累計爭取外部支持超200萬元,為學校發(fā)展注入強勁動力。
三年來,靜安幫扶團隊以“扎根邊疆”的堅守,將先進教育理念與當地實際深度融合,讓兩所學校從“薄弱?!背砷L為區(qū)域標桿。從“實文化”鑄就育人品牌,到“產教融合”激活職業(yè)教育,靜安教育人用行動詮釋了“組團式”幫扶的真諦——不僅是資源的輸送,更是理念的傳承與能力的培育。如今,邊疆校園里,教師們延續(xù)著互助共進的傳統,學生們帶著本領與夢想走出大山,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誼,正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記者:彭旭卉
編輯:梁慧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