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普查隊員們手持柴刀開路,攀爬至軍山半山腰,對軍山摩崖石刻進行復查。面對地處偏遠、地形復雜等重重困難,他們經過多次嘗試,最終成功利用無人機采集到精準數據;烈日炎炎,室外溫度超過四十攝氏度。普查隊員們在戴安誥墓開展普查工作,汗水早已浸透他們的衣衫,但依然分工明確、默契協作,有的攀上高墻手持RTK測量儀精確測定經緯度,有的操控無人機拍攝高清圖片,有的則用測距儀進行精準數據測量……無論身處環境多么惡劣,普查對象多么復雜,這些普查隊員朝發夕歸,毫無怨言,重復著簡單平凡但意義深遠的操作……他們,就是樂平市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員們。
▲野外調查工作照
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樂平市普查隊員不畏嚴寒酷暑,每日深入街巷村落,穿越山林險峻,以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截至目前,他們已完成275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實地復核工作,并對116處新發現文物點進行了現場調查,同時完成了所有相關業內資料的填報及上傳。此外,通過拉網式的戲臺調查工作,發現確認我市戲臺508處,“一臺一檔”的建檔工作也已完成,普查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
為確保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市按照全國統一部署,及時成立了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設立了普查辦公室,依托市博物館專業力量,組建了兩支實地調查隊伍。此外,與19個鄉鎮(街道)及相關部門聯動,組建了一支由40余人組成的普查網格隊伍。通過建立“周調度、月總結”的工作機制,廣泛發動群眾提供文物線索,形成了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文物普查網絡,確保了文物保護與普查工作的協同推進。
此次普查注重科技應用,配備了包括紅外線測距儀、RTK北斗手持終端、無人機等在內的6臺(套)專業設備,全面接入國家文物普查數據采集系統,以提升文物信息采集的精準度和效率。此外,建立了專家會診機制,線上對接省級專家組織了2次實地技術指導,有效解決了系統升級、文物斷代、屬性認定等專業難題。在普查隊伍建設上,實施了“以老帶新、新老互促”的人才培養計劃。普查隊伍年齡結構豐富,涵蓋24歲至75歲的不同年齡層。聘請了市博物館原館長與測繪工程師加入,通過“現場教學+跟班作業”培訓機制,重點強化了文物鑒別、數據采集等核心技能。青年隊員憑借數字技術之長,通過“四普”系統成功建立了近400份詳盡的文物電子檔案。
▲通過“四普”系統建立文物檔案
無論嚴寒酷暑,普查隊員們手持RTK測量儀仔細測定經緯度,高舉單反相機捕捉每一個細節,傾聽村中老人講述文物背后的秘密,手持紙筆認真記錄文物特征,汗水濕透衣衫卻依然專注。在普查過程中,隊員們還對當地老百姓進行文物保護法知識普及,以增強廣大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取得他們對四普工作的支持。此次“四普”不但對275處文物進行了復核,還新發現文物點116處。其中通過對歷史街區、傳統村落等重點區域進行細致排查和梳理,發現祠堂、民居等近40處,如洺口鎮流芳村清乾隆年“逢齋公祠”、樂港鎮前蔣村237號清代民居等,成果豐碩。
我市突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這一獨特文化標識,專項部署并扎實開展了古戲臺的調查工作。目前,已完成現存508座戲臺的“一臺一檔”建檔工作。其中,在沿溝村發現的“弘農堂”楊氏宗祠戲臺為樂平境內現存的第二座明代戲臺。這一重要發現為研究樂平各時期戲臺建筑提供了實物依據,豐富了樂平古戲臺的歷史文化內涵。
▲涌山鎮沿溝村“弘農堂”楊氏宗祠戲臺
“四普”工作不僅是對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的一次全面摸底,更是對文物保護事業的一次重要推動。下一步,我市普查工作將嚴格依照上級部門的審核意見,持續整改和完善普查資料,系統構建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體系,計劃于明年5月向社會正式公布普查成果。
(圖文來源于“樂平之窗”,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