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夜市”在全國多地興起,成為傳統醫學走近大眾的創新實踐。在西安,從西安市胸科醫院精心打造的“中醫夜市”活動在曲江大城小區開市,到西咸新區多個社區“ 中醫藥文化惠民夜市”活動的陸續開啟,從陜西省中醫醫院門診樓前帶著專業儀器“出攤”的夏日中醫夜市順利舉行,到2025年“百市千縣”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在西安隋大興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公園舉辦的火熱場景……這些“中醫夜市”通過針灸、拔罐、推拿等親民服務,讓市民在逛夜市的過程中零距離感受中醫的獨特之處。這種“邊逛邊調理”的創新模式,既保留了中醫精髓,又以其年輕化的呈現方式贏得大眾青睞,成為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新窗口。
創新體驗:為何“中醫夜市”能“圈粉”無數?
7 月4日傍晚,西安西咸新區國潤·季購物中心廣場的“中醫藥文化惠民夜市”中,市民們穿梭于各個特色展位之間:測量血壓血糖、體驗傳統推拿、品嘗養生茶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中醫藥的魅力。“去醫院太麻煩,掛號排隊耗時間,孩子還特別抵觸。”40歲的李萍女士帶著3 歲女兒來看牙科,順手接過一杯中藥茶飲笑著說:“在家門口就能看診,這種輕松的環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還能順便體驗其他項目。”她向記者展示了醫生為其孩子配制的調理內熱的中藥茶包。
“ 中醫夜市”的創新之處在于其打破了傳統醫療的嚴肅氛圍,通過將中醫藥服務嵌入商場、社區廣場等生活空間,讓市民在逛街購物、散步納涼的過程中體驗到傳統中醫項目。這種場景的變化消解了人們在面對傳統醫療時的心理距離,讓健康管理變得觸手可及。
這一創新形式精準對接了當代群眾的健康需求。據了解,各機構在舉辦“ 中醫夜市”時會根據轄區內居民需求和醫療資源優勢特點,針對不同人群提供特色服務:為老年人開設慢性病調理、養生保健;為中青年人提供頸肩護理和亞健康管理;為兒童提供視力保健并設計中醫藥文化體驗活動等。
針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亞健康問題,“中醫夜市”可以提供便捷的初步診斷,讓市民在休閑之余就能獲得健康指導和壓力緩解。53歲的賈新燕女士長期受失眠困擾,在女兒的推薦下來到就近的“中醫夜市”失眠門診咨詢,賈新燕說:“醫生給了專業建議,我準備后續接受中醫調理。”她表示自己還在治未病科了解到了身體狀況,增進了對中醫藥的認知。“中醫夜市”以其親民、便捷的特點,讓中醫藥文化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
市民在治未病科咨詢身體狀況 張惠妹/攝
文化破壁: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理念升級
政策引領下,“中醫夜市”正成為傳承創新的生動實踐。在國家“中醫藥文化惠民工程”推動下,各地政府通過整合醫療、文化、商業資源,積極探索“中醫藥+夜經濟”的融合發展模式。這一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群眾健康生活,更成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載體,切實響應了國家衛健委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衛生健康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生產生活”的指導要求。
這一創新模式的成功,離不開中醫藥“治未病”理念的深入人心。作為中醫特色科室,治未病科主要服務于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大病初愈的康復人群以及特定人群等,通過中醫療法使疾病早期得到有效干預治療。“希望以這樣的形式讓‘治未病’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讓群眾不得病、少得病。”上林衛生院院長、副主任醫師王拓表示。在“中醫夜市”中,專業的治未病知識被轉化為養生茶飲、健康咨詢等親民服務,讓中醫藥文化惠及更多人。
隨著全民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日常健康管理。“順路就能測血壓、學習養生知識,這樣的便民服務當然受歡迎。”76歲的王先生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從推拿門診一號難求到養生茶飲風靡街頭,從三伏天曬背成為社交熱點到中醫文創產品的熱銷,傳統醫學正以越來越豐富的形式融入人們的生活。
在各大社交平臺,“中醫夜市”話題的熱度持續攀升,僅抖音平臺話題下相關視頻的播放量便突破了1.5億次。這讓中醫藥文化傳播更為廣泛,也折射出年輕人對中醫藥文化的熱情。00后大學生李科默就是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到了活動信息,“一直想體驗中醫理療,剛好最近頸椎不適,在這里不僅能咨詢專家,還能了解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李科默表示,相比于傳統醫院,這種輕松愉悅的體驗方式更受年輕人喜愛。如今,像李科默這樣被吸引而來的年輕人正逐漸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主力軍。
兒科醫生正在為前來咨詢的患者填寫調理建議 受訪者供圖
專家視角:藥食同源需科學引導
近年來,中藥以全新面貌走進大眾視野,藥食同源的茶飲店、枸杞拿鐵、中藥味冰淇淋等創新嘗試,正在改變“中藥即苦藥”的刻板印象,讓傳統醫學以更年輕化的方式被接受。“ 原來中藥不只有苦的!”在“中醫夜市”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品嘗到中藥茶飲,還有很多小朋友好奇地觸摸著切成片狀的藥材,紛紛表示很有趣。王拓說:“平時大家接觸的中藥多是成品制劑,茶飲、香囊等形式可以拉近大眾與傳統藥材的距離。 ”
然而,藥食同源有講究,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西咸新區中心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主治醫師喬亞剛特別提醒:“中藥茶飲雖能幫助人們調理身體,但不能替代正規治療。許多藥材既是藥物也是食物,需在適用范圍和劑量內使用。”他以風靡全網的中藥版酸梅湯為例:這款由烏梅、山楂、陳皮等中草藥熬制而成的飲品,雖具有生津止渴、健脾開胃之效,但脾胃虛寒者需嚴格控制飲用量,孕婦則應在醫師指導下慎用。“每款中藥茶飲都有其適宜人群和禁忌證。”喬亞剛強調,建議消費者在嘗試前先通過專業咨詢了解自身狀況后再酌情飲用,避免養生變傷身。
作為“中醫夜市”的參與者,喬亞剛充分肯定了這種創新形式的價值:“ 它讓更多人了解到中醫豐富的治療手段和保健手法。”但同時他也指出發展中的局限,“開放式診療環境畢竟條件有限,我們更希望將其作為健康科普的窗口,嚴重病癥還需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而面對大多數人的養生需求,喬亞剛的建議是調整作息和飲食,保持心態平和,多運動、多鍛煉,同時可以打打八段錦、五禽戲來養生。
“中醫夜市”不僅豐富了居民的夜生活,也為中醫藥文化傳播探索了一條接地氣的新路徑。當藥香融入煙火氣,這不僅是一項服務的創新,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彰顯。在全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的當下,只有讓中醫藥與現代人的需求同頻共振,才能使其自然地走進百姓生活、展現出新的活力。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張惠妹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