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冀熱遼軍區下達進軍東北的命令,李運昌部兵分三路,曾克林率領的中路四千多人率先抵達東北進入沈陽。在與蘇軍交涉下,開始擴編部隊。
從1945年9月進入沈陽以后,曾克林以12團為基礎,在沈陽、本溪進行擴編,組建三個團,改編為十六軍分區21旅,下轄1.3萬人 ;在錦州,以18團為基礎,擴建6個團以及五個直屬營,成立十六分區22旅,下轄1.5萬人。后來22旅一分為二,調出三個團組建30旅。
在鞍山,在遼陽,在營口,在四平、昌圖、康平,各組建一個團;在綏中、梅河口一帶,發展4個團,組建24旅,1.4萬人,截止1945年底,李運昌三路部隊發展12個旅2個支隊,十幾個獨立團,11萬多人,其中16分區將近8萬人。
李運昌部隊入關前三路部隊不過萬余人,僅僅四個月左右,就擴編10倍。我們知道抗戰結束后,上級調山東軍區主力,新四軍3師,以及南下支隊還有延安的干部等進入東北,干部2萬,兵力才11萬人。
如此輕而易舉擴編的部隊,實際上成分復雜,有過去日偽時期憲、軍、警等。盡管部隊進行整編,但進入東北的工作很多,思想整頓、改造等一時無暇顧及。當國民黨軍運兵抵達東北后,占領山海關、錦州,以及我軍撤出大中城市等情況,就出現成建制的倒戈,叛變,使得部隊受到損失。此后的擴軍方式進行改編,不招兵買馬,不成建制改造,更多是發動群眾,翻身農民參軍,保障隊伍的純潔度。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在1946年1月,東北部隊劃分四個二級軍區,東滿、西滿、南滿、北滿。曾克林擴編的8萬人,一部編入3縱,其他部隊編入4縱等其他部隊一些。對于曾克林率先抵達東北的貢獻,上級給予肯定,在職務上得到提拔,擔任南滿軍區副司令。
南滿軍區下轄3縱、4縱,以及三個省軍區,他這個職務并不低。
隨著作戰形式發生變化,1946年10月上級改組遼東軍區(南滿軍區),蕭勁光擔任司令,陳云為政委,肖華為副司令兼副政委,程世才不兼3縱司令,專職擔任遼東軍區副司令,曾克林改降3縱司令。程世才不擔任縱隊司令,或許因四平保衛戰,一個縱隊沒有擋住敵人一個團的沖擊有關。
曾克林領導3縱經歷四保臨江作戰,可在師長徐國夫的回憶中,曾克林在四次作戰中的作用不大,前2次保衛戰由蕭勁光直接指揮,第三次各師各自為戰,第四次雖然名義上是總指揮,實際上是韓先楚指揮,因為作戰方案是韓提出來的。
四保臨江后,部隊進入從防御到進攻的狀態,1947年秋,他被調離3縱,韓先楚接替司令。他去了哪里呢,回憶錄寫到:1948年3月離開3縱去了遼南軍區擔任司令。也就是說在1948年3月之前,就沒有離開過3縱,這顯然與韓先楚調任3縱司令相沖突。(估計是記錯離開時間)
在遼南軍區幾個月,上級調他到7縱擔任副司令,回憶說:上級本來讓他擔任司令,讓鄧華提拔為兵團司令,可計劃落空,自己無故從縱隊級正職改降為副職。
在擔任副司令時,經歷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天津攻堅戰結束后,上級讓他改為戰車師師長,軍職待遇,職務又無故降低一級。本來要南下作戰, 考慮南方水網不利于機械化作戰,就留下。
從職務來說,大多數將領職務隨著戰績越來越高,他恰恰相反,越來越低。
不過,在1952年的評級中,并沒有受到影響,評為正軍級。一般情況下,像他這樣的資歷,授予中將不為過,或許因為資歷有了,戰績不突出的緣故。
東野首長用人特點是,能打者上,不能打者下。幾個縱隊中,不僅是他從縱隊被換下來過,萬毅、段蘇權等也有這樣的經歷。
解放后的他,做了一件事是很多開國將領沒有的,進入航空學校完成軍事理論,以及駕駛飛機升空考核。成為將領中少有會開飛機的,長期在海軍航空兵任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