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是第36個世界人口日,中國主題為“婚育幸福起點 愛與支持相伴”。當日,。
“愛與支持”是什么?活動現場,每個年齡段的人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金婚夫妻瞿弦和、張筠英心中,是一生的陪伴和相守,是大事小情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在三孩夫婦李楓、吳美婕心中,是孕育三胎時醫院暖心服務和生育支持政策所帶來的安心與踏實;
在新婚夫妻許可、王曼寧心中,是擁有一場滿足自己所有愿望的婚禮,是婚后共同用心經營的小家庭;
在大學生葉凱、俞夢婷心中,是擁有健康友好的婚姻生活,是找到一起成長的伙伴……
跨越時代
愛與支持是不變的幸福法則
精心刺繡的圍巾、印著妻子照片的手機殼、印著全家福的小鏡子……當演員瞿弦和從口袋中拿出一個個小物件時,現場觀眾無不心頭一暖。結婚58年,在每年的結婚紀念日和妻子的生日,瞿弦和都會為妻子張筠英買個小禮物。這一浪漫的習慣58年沒有間斷,禮物也沒有重樣。
“家就是一個窩,這個窩是最溫暖、最放松的。但是這個窩需要隨時補充情緒,這種情緒需要兩個人一輩子來營造。”瞿弦和表示。張筠英坦言,瞿弦和是嘴甜又心細的丈夫,每當她對瞿弦和有意見,瞿弦和總會說好聽的話哄她高興。
張筠英也是一名演員,二人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同學。大學畢業后,瞿弦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前往西北青海省工作。這讓他和張筠英常面臨分別。張筠英則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教養孩子、照顧老人,做他的堅強后盾。
“這8年里,每隔12天,我就到火車站,給他送去吃的和生活用品。”張筠英說,“我們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并不意味著每天都見面,心與心的貼近更重要。我尊重他去青海工作的選擇,這就是我們之間的愛與支持。”
活動現場,兩對夫妻的結婚照片,讓在場觀眾看到了時代的變遷和婚戀觀念的轉變。從黑白照片到個性化婚紗攝影,變的是樣式,不變的是愛情。
瞿弦和與張筠英結婚時,兩個人穿著西裝拍了一張黑白膠片結婚照。“我們那時沒有婚禮儀式,只是兩家人聚在一起吃個飯,我和老伴兒互換了禮物。”張筠英回憶說。
新婚夫妻許可、王曼寧的婚禮則很有儀式感,草坪婚禮、中式妝造、馬面裙、婚紗等應有盡有。“一場滿足我所有愿望、得到家人祝福的婚禮,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甜蜜回憶。”王曼寧表示。
在日常生活中,許可、王曼寧的婚姻關系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夫妻二人家務共擔、責任共擔,展現了新時代的婚育文化。
賦能青年
為婚戀困惑提供解題思路
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那迪婭在會上發言時指出,當前,全球正經歷深刻的人口結構變化,全球1/4人口所在的國家已迎來人口峰值;到本世紀末,全球人口總量將開始下降。這種人口結構轉變在世界許多地區引發了深切擔憂。
那迪婭認為,人們的關注點往往出現偏差。年輕人和女性被不公平地認為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被指責更看重職業發展或因自私而不愿組建家庭。
“今年的世界人口日,讓我們轉變一下這種敘事方式。”那迪婭表示,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是哪些復雜的因素影響了人們作出生育選擇以及限制人們的未來發展。
在年輕人心中,戀愛和婚姻是什么樣子的?
為聽見更多年輕人的聲音,浙江省杭州市開展“在浙青年/青少年婚育與生殖健康調查”,回收了20261份有效問卷。在宣傳日活動現場,杭州青年網絡核心組成員葉凱介紹:“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年輕人并非網絡上有些人說的‘不想婚不想育’,反而對婚育友好的社會充滿向往。”
近年來,各地計劃生育協會通過開展婚育新風進高校系列活動,為青年學子勾勒出新時代婚育文化的“清晰輪廓”。
葉凱介紹,杭州青年網絡在杭州43所高校中開展“青春健康校園行”“千里行”等活動,并在活動主體環節植入婚姻文化;聯合杭州市計生協,精心打造了一套覆蓋“戀愛—婚姻—生育”全鏈條的高校新型婚育文化系列課程,讓青年學生在未來面對人生重要選擇時更清晰、更從容,敢愛也會愛。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懂得,推進新型婚育文化不是要找到完美的伴侶,而是要找到愿意和自己一起成長的伙伴,這才是人生中的小美滿。”葉凱表示。
廈門醫學院青春健康同伴社也在做著努力。該社社長俞夢婷介紹,在中國計生協青春健康高校項目中,他們聯合省內10所高校開展脫口秀大賽、同伴教育課堂等活動,讓青春健康理念和新型婚育文化植根在青年人心中。
“我們向往美好的愛情,渴望組建幸福的家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仍然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從而讓我們更加自信地做出健康、安全、負責任的決定。”俞夢婷說。
直擊痛點
解除生育養育后顧之憂
國家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逐步建立完善了生育保險、生育休假、育兒補貼等一系列制度,持續改善婦幼保健、兒童醫療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著力在教育、住房、就業等領域為年輕人提供支持,減少其后顧之憂。當前,我國婦幼健康核心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托育服務縣級覆蓋率達98.5%,托位數連續3年增長率超過20%,普惠托育更加優質可及。
婦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活動現場,湖南省瀏陽市婦幼保健院產科醫生熊嬰帶來一個特別的工具包,為大家講述生育背后的溫暖故事。
這個工具包里裝的不是聽診器、手術刀等醫療器械,而是3張不同顏色的卡片——紅色卡片代表危重救治,粉色卡片代表產娩一體化,橙色卡片代表無痛分娩補助。“這3張卡片,不僅是醫務工作者關愛孕產婦的具體體現,更是中國生育友好政策服務體系的生動實踐。”熊嬰表示。
熊嬰以危重救治為例介紹,隨著母嬰安全機制不斷健全,危重孕產婦成功救治已成為常態。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3491個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4.3/10萬,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我曾參與搶救一名羊水栓塞產婦。在多學科高效聯動下,10分鐘內這名產婦娩出胎兒,最終母子平安。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熊嬰說,“同時,隨著我國將分娩鎮痛試點轉為全面推進分娩鎮痛工作,我院的無痛分娩率從50%上升至95%,越來越多育齡女性也愿生敢生了。”
近年來,家門口的優質普惠托育機構不斷增加,顯著緩解了家庭的育兒焦慮。
自2024年以來,北京市出臺普惠支持政策,為普惠托育試點發放生均補助和租金補助,實行政府指導的普惠價格。昌平區托育服務管理中心負責人聞成陽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昌平區的普惠托位從無到有,托育服務價格降至2160元。“我們用安全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親民的價格,為0~ 3歲的寶寶們提供專業的照護。”聞成陽介紹。
山東省濟南市為全市所有嬰幼兒家長免費發放科學育兒叢書,開設“兒保網”家長課堂,每年服務市民超百萬人次。“濟南市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三甲醫院更是向托育機構派駐了首席專家,開通就診綠色通道,確保預防和治療無憂。”在宣傳日活動現場,濟南泉抱抱西江華府社區托育園園長李丹介紹。
孩子們生命早期的1000天十分重要,但是,許多年輕父母常常不知道怎么做,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更加感到迷茫和壓力。
2021年9月,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家長學校養育未來”項目啟動。該項目通過創新模式,因地制宜打造“泥土里的智慧”,比如用生活物品做教具,變廢為寶;培養當地的養育師等。王蘭娟就是養育師之一,如今,她已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家園養育中心組長。
“成為養育師后,我接受了系統培訓,學習寶寶成長的規律、怎么跟寶寶互動、怎么設計小游戲。我明白了最好的早教不在手機上、電視里,就在我們身邊。比如,幾把小凳子排一排,就成了寶寶們鍛煉平衡、學習控制身體的‘小橋’;廚房里的新鮮蔬菜是寶寶認識顏色、認識世界的最鮮活的‘教科書’。”王蘭娟說,“我的使命,就是把這份‘泥土里的智慧’帶給更多家庭!”
“如今,該項目已經惠及7000多個嬰幼兒家庭,服務超過50萬人次。這不僅是在守護孩子們最初的1000天,更是在為我們民族的未來夯實根基。”王蘭娟表示。
文:健康報記者 郭蕾
編輯: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