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該懂的世事都懂了,知道什么該堅持,什么該放下。老祖宗也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這一輩子,晚年有沒有福氣,其實從五十多歲就開始“播種”了。
過了五十五,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家里的擔子卻未必輕,這時候要是能養成幾個好習慣,并且一堅持就是二三十年,等到七老八十,日子肯定差不了。
不是說要大富大貴,而是睡得香、吃得甜,身邊有人惦記,心里頭踏實,這就是實打實的福氣。
一、早睡早起,飲食清淡:《黃帝內經》說“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身體硬朗是最大的本錢
街坊李大爺今年七十八,每天天不亮就起來遛彎,早飯雷打不動是小米粥配咸菜,晚上九點準睡覺。跟他同齡的不少人要么拄著拐杖,要么常年藥不離口,他卻能自己騎三輪車去趕集。問他啥秘訣,就倆字:“不作?!?br/>《黃帝內經》里早就說過“起居有常,飲食有節”,意思是作息規律、吃喝有度,身體才能安穩。人過五十五,腸胃不比年輕時候,熬夜一次緩三天,多吃兩口油膩就鬧肚子。那些頓頓離不開酒、半夜還在刷手機的,看著是痛快,其實是在透支晚年的健康。
老話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老人來說,身體硬朗比啥都強。不用兒女端茶倒水,自己能買菜做飯,甚至還能幫著帶帶孫子,這種“不給人添麻煩”的福氣,都是年輕時攢下的好習慣換來的。堅持早睡早起、清淡飲食,不是委屈自己,是給老了的自己留條“舒服路”。
二、少管閑事,心態放寬:《論語》說“六十而耳順”,不鉆牛角尖才能活得輕快
小區里王大媽就活得特明白,兒子兒媳拌嘴,她聽見了裝沒聽見,從不插嘴評理;孫子學習成績波動,她只說“盡力就好”,不跟著瞎著急。有人說她“心大”,她卻說:“我管不動,也不該管,孩子們有自己的日子。”
《論語》里說“六十而耳順”,到了這個年紀,該聽得進不同意見,也該容得下世事不完美。過了五十五,最忌諱的就是“操不完的心”:操心兒女賺多少錢,操心孫子考第幾名,操心親戚家的閑雜事,結果自己吃不下睡不著,落得一身病。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你管得再多,不如他們自己摔一跤學得明白。心態放寬點,兒女過得好,你就偷著樂;過得一般,你就搭把手別添亂。不鉆牛角尖,不跟自己較勁,每天樂呵呵的,這福氣不用求,自己就找上門了。就像《菜根譚》里說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這份通透,才是晚年最好的“養心丹”。
三、手里存錢,不攀不比:《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兜里有錢腰桿才硬
張大爺退休后,每月退休金除了日常開銷,雷打不動存起一小半,兒女想給他買貴重東西,他總說“我有錢,不用你們破費”。前年他突發急病,自己拿出積蓄付了醫藥費,沒讓兒女為難,這事讓街坊鄰居都豎大拇指。
《管子》里講“倉廩實而知禮節”,兜里有錢,不光是生活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活得有尊嚴。過了五十五,得明白“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手里存點養老錢,不是貪心,是為了不看別人臉色。不用兒女每月“接濟”,不用張嘴跟親戚借錢,自己想吃點啥、想買點啥,不用猶豫,這種踏實勁兒,比啥都強。
別跟人家比誰的退休金高,誰的兒女送的禮貴,各家有各家的活法。就像老話講“知足常樂”,你存你的小錢,他炫他的闊氣,咱不攀不比,手里有錢心里不慌,這晚年才能過得硬氣。
四、有點愛好,自己找樂:古語說“老有所樂”,精神有寄托才不孤單
劉阿姨五十七歲開始學畫畫,一開始就畫個貓啊狗啊,后來越畫越好,還參加了社區畫展。每天早上喝完茶就鋪開畫紙,一畫就是小半天,兒女都說“我媽現在比上班還忙,精氣神兒足著呢”。
人過五十五,孩子大了,工作松了,最怕的就是“沒事干”。心里空落落的,日子就顯得漫長。古語說“老有所樂”,這“樂”不是等著別人給的,得自己找。養養花、練練字、跳跳廣場舞,哪怕是每天給老伙計們打電話聊聊天,總得有點能讓自己“沉浸進去”的事。
《論語》里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話不光說年輕人,老人有了愛好,也能忘了年紀,忘了煩惱。你看那些有自己小愛好的老人,臉上總帶著笑,跟人聊起自己的“寶貝事”就停不下來,這種精神頭,比吃多少補品都管用。堅持個二三十年,你會發現,日子過得充實,孤單根本進不了門。
五、常走親戚,不忘老友:《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人惦記才是真福氣
趙大爺有個小本子,記著老同事、老鄰居的生日,到了日子就打個電話,有空就約著喝兩盅。他常說:“人老了,就怕沒人理,多走動走動,心里熱乎?!彼∧顷囎?,前來看望的人排著隊,兒女都說“我爸的人緣,比我們還好”。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到晚年,親情友情比金子還珍貴。過了五十五,別總悶在家里,親戚家有事去搭把手,老伙計生病去探望探望,哪怕只是逢年過節發個短信問候,這份情分都能焐熱日子。
老話講“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身邊有幾個能說上話的人,有幾個惦記著你的人,日子就不冷清。今天你送我一把自家種的菜,明天我給你帶兩個剛蒸的饅頭,這種你來我往的暖,才是晚年最實在的福氣。堅持和人走動,別讓自己活成“孤家寡人”,身邊熱熱鬧鬧的,福氣自然來。
人過五十五,就像莊稼到了灌漿期,能不能有好收成,全看最后這把力氣用得勻不勻。儒家講“修身齊家”,這“修身”到了晚年,就是把日子過順了,把習慣養好了。
早睡早起護著身,少管閑事寬著心,手里有錢硬著腰,有點愛好樂著過,常走親戚暖著情。這五個習慣,看著簡單,堅持二三十年不容易,但真能做到了,等到八九十歲,你會發現,吃得香、睡得穩,兒女省心,自己舒心,身邊還有人惦記,這不就是實打實的“福氣滿滿”嗎?說到底,晚年的福氣,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自己一點點“養”出來的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