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議員陳玉鈴罷免案13日投開票,雖然同意罷免票數達12160票,遠高于不同意票的5867票,占比超過六成七,然而因總投票率僅有31.76%,同意票未能突破法定門檻14,302票,最終仍以“罷免失敗”作收。這場象征藍營對綠營地方勢力反撲的戰役,盡管氣勢看似洶洶,卻在制度與動員的雙重現實中敗下陣來,不僅讓支持者氣餒,也讓人再次質疑現行罷免制度的合理性。
香港中評社今天發文指出,此次罷免案是全臺“大罷免”行動中唯一真正成案投票的綠營民代對象,藍營原寄望借此掀起一波政治反攻,對綠營形成壓力。然而結果顯示,熱度止于網絡與情緒,并未真正轉化為有效選票。盡管同意罷免人數是陳玉鈴2022年當選得票數(5028票)的2.4倍,但在制度所設下的“25%門檻”面前,這場看似氣勢如虹的政治行動,仍被現實冷冷澆熄。
表面看來,綠營勉強保住一席,但實則危機四伏。從這次罷免案可看出,社會對民進黨的反感情緒仍不容小覷,尤其在基層,民怨正逐步發酵。即使綠營成功撐過這一役,卻不能忽視民意早已透過選票傳遞不滿。更值得關注的是,反對罷免的一方雖呼吁選民踴躍投下不同意票,但最終僅拿下5867票,與罷免方相比顯得力有未逮,一旦未來某次投票率提升,局勢恐將逆轉。
至于藍營方面,這場戰役等同一記悶棍。國民黨民代游顥在2024年于竹山鎮拿下逾1.6萬票,理應有足夠基礎動員選民跨越罷免門檻,卻仍敗在低投票率的魔咒之下。顯見即便有強烈政治情緒與網絡聲量,若無實質組織動員與地面戰的配合,罷免行動終究只是一場空。
該報道還提到,從制度面來看,罷免門檻的設計原為避免惡性政治報復,但這次案例也再度暴露出“多數同意卻仍罷免失敗”的悖論。制度在維持穩定的同時,是否也在扼殺民意的正常流通?當罷免票數遠超當選得票數,卻無法產生效力,這不僅讓選民沮喪,也讓制度正當性備受質疑。
陳玉鈴罷免案落幕,但留給藍綠雙方的教訓才剛開始。罷免戰場不只是情緒的競技場,更是組織、制度與投票意愿的綜合比拼。對藍營而言,如何將不滿有效化為投票;對綠營而言,如何穩住基本盤、正視警訊,將成為未來政治攻防的關鍵變數。
來源:中評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