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正式發布養老金調整通知,全國總體漲幅確定為2%。當各省份正緊鑼密鼓制定細則時,北京市2025年的養老金調整方案因其獨特的"全加法"模式,再度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這一延續自2024年的特殊設計,在堅持"定額+掛鉤+傾斜"框架的同時,徹底摒棄了常規的"百分比乘法掛鉤",轉而全部采用"定額加法"模式,尤其對養老金水平設置了6813元的分水嶺進行差異化增加。
這種鮮明傾向于低收入群體的做法,在叫好聲之外也引發了諸多爭議,其核心直指養老金調整中"公平"與"效率"、"提低"與"限高"的永恒命題。
第一、北京方案“全加法”解析:如何向低收入者傾斜?
北京養老金調整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掛鉤調整部分完全摒棄了與本人養老金水平相乘(做乘法)的傳統模式。
我們以2024年方案(預計2025年結構類似,標準略降)為例,解析其獨特邏輯:
定額調整(普漲): 30元(2024年標準)。所有退休人員統一增加,體現基礎公平。
掛鉤調整(體現差異):
與繳費年限(工齡)掛鉤: 統一按 2.4元/年 增加。工齡越長,增加越多。(做加法)
與養老金水平掛鉤(特殊設計):
調整前月養老金在 6813元及以下 的:每人每月增加 30元。(做加法)
調整前月養老金在 6813元以上 的:每人每月增加 15元。(做加法)
此外,所有人員 再按本人2023年底前月基本養老金的 0.2% 增加。(微幅乘法,但占比極低)
傾斜調整(高齡優待): 按不同年齡段(65-69歲、70-74歲、75-79歲、80歲+)分別增加20元、40元、50元、60元,繳費年限超30年的高齡老人再增加5元。(全做加法)
“傾斜”效果的核心:6813元分水嶺與高工齡單價
顯著“提低”: 對于養老金低于6813元(尤其是遠低于此數)的退休人員,他們不僅獲得定額30元和工齡加錢,還能額外獲得30元的“養老金水平掛鉤”加額。這30元對于3000元養老金者,相當于額外增加了1%,遠高于0.2%的普調比例。
溫和“限高”: 對于養老金高于6813元者,其在“養老金水平掛鉤”部分僅增加15元,遠低于低收入者的30元。雖然他們基數高,0.2%的絕對額略大,但此部分影響微弱。
堅持“長繳”: 工齡單價高達 2.4元/年,在全國屬于頂尖水平(去年全國多數省份在1-1.6元)。這確保了工齡長的退休人員(無論當前養老金高低)在掛鉤部分能獲得可觀的增長。一位40年工齡者,僅此一項即可增加96元。
第二、褒貶不一:掌聲與質疑聲并存
北京方案因其鮮明的“提低”導向和獨特的“全加法”模式,收獲掌聲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論:
贊揚者觀點(側重公平與縮小差距):
有效縮小差距: 方案顯著提高了低收入退休人員的實際漲幅和獲得感。例如:
養老金3000元、工齡30年者(非高齡):定額30元 + 工齡72元 (30*2.4) + 低養老金掛鉤30元 + 0.2%*3000≈6元 ≈ 138元。實際漲幅約4.6%。
養老金8000元、工齡30年者(非高齡):定額30元 + 工齡72元 + 高養老金掛鉤15元 + 0.2%*8000=16元 ≈ 133元。實際漲幅約1.66%。
對比可見,低收入者絕對額(138元 vs 133元)更高,相對漲幅(4.6% vs 1.66%)更是遠超。這有力抑制了養老金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操作簡單透明: “全加法”模式計算簡單,退休人員更容易理解自己漲了多少錢,減少疑惑。
認可長繳價值: 2.4元的高工齡單價,仍是對長期繳費貢獻的強有力認可。
質疑者觀點(側重效率與激勵):
削弱“多繳多得”激勵: 核心爭議在于,與養老金水平掛鉤部分幾乎被“定額化”(30元或15元),0.2%的比例幾乎可忽略。
這導致繳費基數高、退休金高的群體,其養老金增長主要依賴工齡和定額,與當前養老金水平關聯度極低。
批評者認為,這嚴重弱化了在職時“多繳”的預期回報,長遠看可能影響參保繳費積極性。他們類比:“銀行存款1000萬和1萬,利息天差地別才是合理激勵。”
“雙重標準”之嫌: 批評者指出,方案在掛鉤部分對“長繳”(工齡)給予了高單價(2.4元)的強激勵,體現了“長繳多得”;但對“多繳”(高基數)形成的當前高養老金,卻在增長環節進行了事實上的“限高”(僅15元 vs 低收入30元),未能體現“多繳多得”,存在邏輯矛盾。
對“中等偏高”群體影響顯著: 對于養老金略高于6813元(如7000-10000元)、但并非極高收入的“中等偏上”退休人員,他們既無法享受低收入的30元加額,又因0.2%比例極低而增長有限,在此方案下獲得感相對較低。他們的增長額可能低于工齡相同但養老金低于6813元的退休人員。
第三、平衡與啟示:北京模式的得與失
北京方案無疑是一場大膽的實踐,其核心目標是在有限的漲幅內(2%),最大限度地保障低收入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遏制養老金差距過快擴大。從結果看,它確實在短期內高效實現了這一目標。
“得”:
快速顯著“提低”: 對廣大養老金在社平線(6813元參考2023年數據)以下的退休人員是重大利好。
堅持“長繳”價值: 高工齡單價保障了工齡長者的利益。
簡化明晰: 方案易于理解和計算。
“失”與挑戰:
長期激勵隱憂: 對“多繳”激勵的弱化,可能影響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和參保質量。
“天花板效應”: 養老金水平高于6813元后的增長動力明顯不足,可能抑制提升繳費檔次的意愿。
可復制性存疑: 北京作為首都,財政實力和養老金結構有其特殊性。此模式是否適用于養老金支付壓力更大、地區差異顯著的省份,需打問號。
結語:
北京2025年的養老金調整方案,以其“全加法”模式和6813元分水嶺,再次彰顯了其強力傾向低收入群體、追求即時分配公平的鮮明特色。高工齡單價(2.4元)的保留,則是對“長繳”貢獻的堅持。
這一方案在收獲“暖心”“公平”贊譽的同時,也因對“多繳多得”原則的弱化而面臨“打擊積極性”“不可持續”的質疑。
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養老金調整中“公平”與“效率”、“當下民生”與“長遠激勵”之間的深刻張力。
隨著北京方案細則于近日公布(2025年標準或有微調),其具體參數及引發的討論,無疑將為全國養老金制度的改革與優化提供獨特的“北京樣本”和深入思考的空間。
最終,每一位北京退休人員都將根據自身的工齡長短與養老金高低,在這套獨特的計算規則下,找到屬于自己那份增長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