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豫東平原熱浪滾滾。剛攤鋪完成的沿黃高速蘭考段瀝青路面在陽光下泛著黢黑的光澤,這條因實現路面“零污染”而聞名的高速公路,正吸引著河南區域多個項目前來“取經”。項目部經理關永康站在路基上,指著腳下說:“這每一寸路基,都凝聚著我們對耕地紅線的堅守,傳承著焦裕祿書記迎難而上的精神。”
時間回到三年前,項目團隊初到河南蘭考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面對一望無際的豫東平原,技術員小馬至今記得關經理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耕地是紅線,絕對不能動農田!”但600萬方土的需求,像一塊巨石壓在每個人心頭。
(曾經修建中的沿黃高速)
“那段時間,我們就像著了魔。”小馬回憶道,“吃飯時討論土源,睡覺夢見挖土,開車看到個土堆都要停下來看看。”項目部的墻上貼滿了周邊縣市的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可能的土源點。然而在第一次土源專題會上,所有人盯著零星數據的土源統計表沉默——那種沉默,震得人耳朵發麻。“這里是蘭考,是焦裕祿書記奮斗過的地方。”項目經理的一句話點醒了大家,這里的每一寸沙土地都浸透著焦書記的汗水與智慧。“我們要像焦書記當年治理‘三害’一樣,打贏這場‘土方攻堅戰’!”大家重新振作起來。
轉機出現在一個雨夜。值班的同事接到電話,蘭考縣老牛圈引黃調蓄工程(東部苦水區治理項目)即將開始招標,屆時修建水庫、河渠可能會產生大量土方。這個消息,讓整個項目部瞬間沸騰。關永康當即拍板:“馬上準備方案,天一亮我就去縣里!”
那一夜,項目部的燈光徹夜通明。技術團隊通宵達旦趕制水庫修建方案,連食堂阿姨都自發起來給大家煮姜湯。“我們不僅要土,更要通過修建水庫、水渠幫當地解決土地鹽堿問題。”關永康反復強調共贏理念。方案中不僅詳細規劃了工程修建方案,還創新性地提出將修建循環水渠與改進當地土壤鹽堿相結合的方式。
次日清晨,當關永康頂著黑眼圈出現在縣政府大樓時,值班人員驚訝地說:“關經理,您來得也太早了!”在后續與政府的洽談中,項目部展示了令人驚嘆的專業素養:完備的“人機料”進場方案、科學的土方運輸路線規劃、詳細的環境保護措施,特別是改善當地鹽堿地的承諾,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領導。關永康動情地說:“焦裕祿書記當年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鹽堿地,今天我們也要為這片土地做點實事。”
“這個工程交給你們,我們放心!”多日后,經過嚴格評審,最終縣政府決定將東部苦水區治理項目交給一航局沿黃高速項目部!
與此同時,“鎧甲隊”的故事也在繼續。為保障土方運輸,項目部黨支部書記朱佳友帶領保通小組創造了“五分鐘響應機制”——從接到問題到出發不超過五分鐘。夜里,一個電話響起,一個穿反光背心的身影已經閃進車中,往土方運輸問題點趕去。“有時候我們也起不來啊!但是土方如果卡在半路,那么現場‘嗷嗷待哺’的人員和設備怎么辦呢?”土方保通工作在星星點點的探照燈下逐漸光亮了起來。
隨著苦水區項目的推進,蘭商干渠清淤土洽談成功以及從山東東明縣協調的100萬方土陸續到位,這場“土方攻堅戰”終于迎來勝利。看著一車車土方平穩運抵現場,關永康站在路基上,感慨地說道:“土方大頭落地,我們沿黃高速項目成功了一半!”
(即將建成通車的沿黃高速)
如今,高速土方路基之上是整潔的瀝青層,路基邊坡還有綠油油的植被覆蓋。很少有人知道路面下的土來自何處,但參與其中的建設者們永遠記得,那些為守護耕地紅線而輾轉反側的夜晚,那些為爭取每一方土而奔波的腳步,以及最終實現的多方共贏。
這,正是新時代對焦裕祿精神最好的傳承。(圖/武曉博)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