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14日報道:余德耀美術館正在舉辦當代攝影先驅托比永·羅蘭德在中國的首次個展“致太陽”( Songs for the Sun )。本次展覽匯集羅蘭德創作于2005年至2023年間的20余件作品。通過冷靜而富有張力的視覺語言,他將日常場景轉化為蘊含存在主義思考的詩性表達,映射出當今時代的情緒氛圍以及現代人的生存現狀與精神切面。
托比永·羅蘭德(Torbj?rn R?dland),1970年出生于挪威斯塔萬格,是當代藝術界中一個獨特而引人注目的攝影師。羅蘭德曾說過:“如果我百分之百地知道這張照片是什么,那我就不會如此熱衷于展示它。”這句話傳達了他對藝術的探索精神,他的作品不僅僅是攝影,而是邀請觀眾通過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和體驗。
自1990年代以來,羅蘭德的作品不斷在全球各大美術館和雙年展上展出。他的攝影作品常常被描述為“反常”的, 在一個觀念藝術為主、繪畫主導市場的環境中,羅蘭德堅持練習簡單的攝影手法,讓人產生新奇感。他認為,當藝術家在藝術領域創造圖像時,特別是在圖像泛濫的時代,并不一定非要依賴雕塑或裝置藝術。他強調,堅持攝影這一媒介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它開辟了新的視覺表達方式。
在信息過載、圖像泛濫的數字時代,托比永·羅蘭德堅持膠片相機和暗房沖洗的傳統攝影流程,這種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抵抗的姿態。雖然乍看之下,羅蘭德的攝影作品糅合了20世紀的藝術攝影語言與21世紀廣告、娛樂、流行文化與社交媒體中充斥的圖像風格,但他以一種近乎抽離的視角質疑他所接受的一切影響。
在他的鏡頭下,美味的食物被置于陌生的語境或組合而有別于傳統美食攝影,因心理暗示而創造出怪誕的感官體驗。模特常以異常的身姿及空洞的表情,呈現出剝離具體敘事的疏離感;普通的人像拍攝被賦予某種近乎宗教儀式的莊嚴,似乎是一種對流行審美的戲仿,又好像試圖“提煉他們的神秘或矛盾,提純其中的詩意”。身體往往也被視為可拆解的物體,肢體的局部特寫呈現出微妙的意象,模糊了人與物的邊界,喚起人們的戀物傾向以及對異化的恐懼。羅蘭德擅于在普通的日常場景中構造異常,但在其風景攝影中卻能明顯觀察到一種“常態”;相比奇景,他更追求一種介于常態與非常態的平衡,因而對于宏大的景觀,他的處理反而極盡克制。
藝術家本人表示,此次展覽名為“致太陽”,彰顯了作品與自然和光的緊密聯系,雖然大部分作品中的光源明顯來自陽光之外。“我的的攝影實踐最終指向一場拒絕平庸的叛逆,一個沒有答案的游戲,一首無盡的長歌。”展覽展出至10月1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