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文學圈爆出的一大新聞是,網絡上興起“鑒抄”行動,網友與讀者陸續發現,一些當代作家的作品與他人作品存在諸多“異曲同工”之處,或有抄襲之嫌。一時間議論紛紛,關于“純文學不純”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風波似乎尚未波及影視圈,說起來,在影視圈內這類事見得還少嗎,偷橋段、場景、對白,乃至整部戲照搬照抄、本土重生,可說是屢見不鮮。那里早已是一灘爛泥的重災區。
經過這次“鑒抄”比對,福樓拜、馬爾克斯、張恨水、張愛玲、卡佛等中外作家的金句赫然都在被摘抄剪貼之列,如果要給這些作家列個榜單,目前來看,張愛玲恐怕位居榜首。有網友說不愧是祖師奶奶,那些“兀自燃燒”的句子讓人愛不釋手,既然高山無法逾越,不如直接將它們引入文中。其實這一招香港影視圈早就干過,從電影《黛綠年華》到劇集《儂本多情》,都沒有得到張愛玲授權,而是另起爐灶仿寫新的故事。照葫蘆畫瓢,難度不大。
先說《黛綠年華》。該片攝于1957年,雖說是改編自香港女作家鄭慧的小說,但一眼可以看出故事脫胎自張愛玲的《第一爐香》。涉世未深的女學生誤入風月魔窟,走上交際花之路,與葛薇龍的遭遇如出一轍。不同的是電影加上了道德譴責與大團圓結局,引誘少女墮落的范太太(也即是《第一爐香》里的梁太太)最后瘋狂,她操控的女兒們或染病身亡,或逃出生天,好在女主角得到了來自勞工階層的關愛,終獲新生。張愛玲寫的是把人變成鬼的毀滅,《黛綠年華》則續寫把鬼變成人的重生,題旨意趣上迥然不同,但核心故事卻是挪用而來,到底理虧。
至于張國榮與商天娥主演的《儂本多情》更是離譜。1984年TVB拍攝的這部劇集,把《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嫁接到一起,使勁抱著張愛玲的小說薅羊毛(張愛玲當時僅把《傾城之戀》的電影版權賣給邵氏電影公司)。最后一場戲,日寇襲港的炮火聲傳來,男女主角享受共赴生死的最后一刻安寧,劇集至此戛然而止,墮落也好,浪蕩也罷,此時此刻歸于淡然,也算是延續《傾城之戀》的精神。后來拍攝《第一爐香》的消息不時傳來,書迷心中男主角喬琪喬的第一人選永遠是張國榮——說起來已是如煙往事。
香港電影如火如荼的年代,也是野蠻生長的年代,各類致敬、戲仿、剽竊、復制之處數不勝數,無法逐一分辨與追究。絕對純凈的原創不可能存在,但是真正的高手不會直接拿來用,好比王家衛沒拍張愛玲,卻能把《東邪西毒》拍成金庸版的《半生緣》,高下立見。韓炳哲在《山寨》里寫到中國式山寨產品時,也提到文壇這類情況。“山寨產品往往有其自身的魅力。其創新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決定這種創新性的并非破除舊有、創造新生時表現出的非連續性和突兀性,而是對修改、變形、組合和轉換的游戲興致。”那時的仿制品或許還有一種游戲精神,今天那些作品卻只讓人看到四個字:急功近利。因為作者根本無心與原作周旋、拆解、重組,單純只是想從大樹上折下一枝花,直接插在自家花瓶里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