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真實社交”上發布致墨西哥和歐盟的信件,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美國將對來自墨西哥和歐盟的輸美產品征收30%的關稅。
美國對歐洲商品征收關稅,歐洲沒有立即反擊,而是選擇推遲報復并回到談判桌嗎,很多人認為這是歐盟的軟弱或讓步,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現實考量和歷史因素?
要看懂歐洲的選擇,得先看懂美國這一拳的分量,特朗普政府揮舞的關稅,從來都不是為了那點貿易逆差的小賬,那更像是一套精心編排的組合拳,拳拳到肉,意在沛公。
這首先是一種“保護費”式的戰略施壓,關稅是明面上的籌碼,桌面下真正的交易,是北約的軍費、對美國天然氣的采購,乃至在國際事務上的一致步調,美國就像一個精明的房東,把所有賬單捆綁在一起,告訴你:要么全付了,要么就等著被斷水斷電。
這種“極限榨取”的策略,讓歐洲防不勝防,關稅的最終目的,是逼著歐洲的產業鏈挪窩,要么,你就把工廠搬到美國來,給美國人創造就業,要么,就遷到墨西哥去,反正肉要爛在北美的鍋里,白宮顧問那句“協議還需完善”的潛臺詞就是:榨出來的油水還不夠多,你們得繼續擠。
面對如此蠻橫的對手,歐盟難道真的手無寸鐵?當然不是,他們本可以對兩百億美元的美國商品發起報復,從哈雷摩托到波本威士忌,清單早就擬好了,但最終,這個龐大的經濟體還是選擇了沉默,只因內傷比外患更痛。
歐盟的團結,本身就是一個脆弱的瓷器,這27個國家,像一桌吃飯的親戚,口味各不相同,德國人的飯碗是汽車,法國人的臉面是紅酒,意大利人的身家是奢侈品,大家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千差萬別,誰能扛得住第一波沖擊?誰又會在貿易戰中第一個倒下?
這種盤根錯節的利益,讓歐盟很難攥成一個拳頭,德國的汽車巨頭們,寧愿忍受羞辱也要談判,因為他們的生產線和供應鏈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布局。
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劇烈的市場震蕩,因此,歐盟的決策,往往只能尋求一個“最大公約數”,而這個數,通常就是“妥協”。
更深層的原因,是歷史的慣性,二戰后的廢墟上,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扶起了歐洲,是北約的軍事保護傘撐起了歐洲的天,幾十年來,歐洲習慣了在美國的羽翼下安逸地發展經濟,這種安全上的依賴,久而久之,就成了經濟上的路徑依賴。
雖然“戰略自主”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真當“老大哥”翻臉時,歐洲才發現,自己既沒有那份獨立的底氣,也缺乏那種硬扛的實力。
所以,歐洲的妥協,是一種純粹的懦弱嗎?或許,它更像是一種精于計算的風險規避,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
在歐盟看來,用“談”來代替“打”,至少有幾個現實的好處,首先,能避免經濟的瞬間休克,貿易戰一開打,產業鏈斷裂,企業倒閉,失業率飆升,這一連串的多米諾骨牌,對于經濟本就敏感的歐洲來說,無異于一場災難,先緩一緩,至少能給自己一個緩沖期。
這是在保存談判的火種,如果一開始就掀了桌子,雙方都下不來臺,那就徹底沒得談了,退一步,或許還能在某些領域,比如汽車零部件上,爭取到一些豁免或者更低的稅率,這就像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總得先留點余地。
最后,“拖字訣”本身就是一種策略,時間是最大的變量,誰能保證美國國內政局不會發生變化?誰又知道全球經濟形勢會不會迎來新的轉機?拖延,有時就能拖出柳暗花明。
妥協這杯酒,雖然能解一時之渴,卻也可能是一杯慢性毒藥,蘇洵在《六國論》里那句振聾發聵的警告,仿佛就是為今天的歐洲量身定做。
用退讓換來的片刻安寢,往往會喂飽侵略者得寸進尺的胃口,當美國發現,威脅是如此有效,對方只會步步后退時,它的要價只會越來越高,白宮的態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你們的讓步還不夠,繼續,這就讓歐盟陷入了一個無解的循環:越退,對方逼得越緊。
這種持續的被動,損害的不僅是真金白銀的經濟利益,更是歐洲在國際舞臺上的“戰略信譽”,當全世界都看到,歐盟連自己的核心利益都無法捍衛時,誰還會把它當成一個平等的伙伴?它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將不可避免地流失,最終在全球權力的牌桌上,從一個“玩家”淪為任人擺布的“牌局”本身。
在如何應對外部極限施壓這件事上,世界的另一端,中國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范本,面對同樣的關稅大棒,中國選擇了“以斗爭求團結”,用堅決的反制把對方拉回談判桌,這背后,是一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定力。
但我們必須清醒,歐洲無法簡單地復制中國的道路,中國有強大的中央權威、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巨大的內需市場作為后盾,更重要的是,它從未在安全上依附于任何人,這份“家底”,是歐洲不具備的,歐洲的聯盟體制,注定了它在行動上必然遲緩和分散。
所以,對歐洲而言,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學中國”,而是“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這場關稅博弈,像一場殘酷的期末考試,正在拷問歐洲的未來:它要如何建立獨立的防務,擺脫安全的“巨嬰”心態?它要如何整合內部利益,讓27種聲音匯成一個更響亮的音符?
馮德萊恩和馬克龍們最終選擇了坐下來談,這是一個在當下看來,充滿現實考量的艱難決定,談判桌對面的胃口似乎永無止境,而歐洲手里的籌碼,卻在一點點地流失。
這場橫跨大西洋的博弈,還遠未到終局,歐洲在十字路口的這一次轉身,究竟是走向更深泥潭的開始,還是一次爭取喘息的戰略迂回?沒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每一步,都在塑造著自己未來的模樣,也在悄然改變著世界力量的版圖。
最近兩年,面對歐盟設置貿易壁壘的做法,中方出臺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對歐盟豬肉、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對歐盟部分乳制品發起反補貼調查,可以看出,中方的這些反制措施每一次都打在了歐盟的七寸上,但相比之下,歐盟對中國的施壓空間卻相當有限,有美國學者一針見血地說,歐盟沒有“中國牌”可打。
現在擺在歐盟面前的現實是,對中美兩國都沒什么牌可打了,美國對歐盟的收割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歐盟還要持續與中國交惡,不知道能不能承擔兩頭吃癟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