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麗法案的通過堪稱當代美國政治經濟史上最具象征意義的時刻,這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的稅收與支出法案,暴露出美國統治精英面對結構性危機的方法匱乏與制度性僵化。
法案在國會兩院驚險過關,參議院依賴副總統萬斯打破平局,眾議院以218對214的微弱優勢通過。這表面是共和黨的戰術勝利,實質是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機遇的徹底背棄,其歷史影響值得深入剖析。
法案的表決結果凸顯美國政治生態的深度割裂:民主黨議員全體投下反對票,共和黨除零星反水外集體護航。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杰弗里斯斥責法案為“犯罪現場”,創下八小時發言紀錄。然而,這種黨派對立掩蓋了更深層的共識——兩黨精英均服務于資本邏輯,分歧僅存于利益分配的比例。共和黨以“經濟騰飛”為名推動企業稅永久降至21%,實質將2017年減稅政策惠及的財富階層固化。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群體獲得約60%減稅收益,而底層20%家庭人均僅獲150美元減稅,卻需承擔醫療補助削減的生存壓力。這種“劫貧濟富”的設計印證了紐約時報的銳評:法案“將最大利益留給了富人”。
法案對弱勢群體的系統性拋棄,暴露資產階級對維系社會契約的冷漠。核心在于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完成階層資源再分配。
十年內削減近萬億美元醫療補助,實施“史上最嚴”工作條款——要求無子女的貧困群體每月工作80小時換取醫保資格,食品券申領年齡門檻從54歲提高到64歲。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這將導致1180萬人失去醫療保險,320萬人退出營養援助計劃,低收入家庭實際購買力因通脹侵蝕進一步下降。
對科研和教育資金的瘋狂削減,意味著特朗普絲毫也不關心美國經濟社會的未來。
無黨派機構測算,到2035年債務占GDP比重將飆升至145%,本質是以未來世代福祉抵押當前資本收益。這種“贏家通吃、代價外包”的模式,預示著新自由主義福利解體的終局。
新能源條款的爭議焦點絕非單純技術路線之爭,而是傳統能源集團對產業變革的殊死抵抗。全面取消電動汽車7500美元稅收抵免及風光項目補貼,轉而向燃油車貸款利息提供稅收減免。此舉直接打擊特斯拉等新能源企業。其2025年第一季度5.95億美元碳積分收入占凈利潤的145%,如今面臨歸零風險。同時光伏項目因新增進口組件消費稅,導致成本激增20%,300吉瓦清潔能源項目恐怕要擱置。
石油協會歡呼法案帶來“美國能源霸權回歸”,預計原油日產量增300萬桶。但這使美國在清潔能源競賽中主動認輸。當中國占據全球鋰電產能70%、光伏組件79%份額時,美國卻為維護石油巨頭的短期利益,犧牲其在新能源產業鏈的主導權,充分暴露出資本對技術革命的歷史反動性。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公開決裂,本質是創新資本與化石能源聯盟的路線決裂。作為特斯拉核心利潤源的碳積分體系遭廢除,直接沖擊企業生存基礎。SpaceX雖受益于國防預算擴張,國防部增加250億天基導彈防御投入,但馬斯克仍斥責法案為“可憎的產物”,因為被摧毀打新能源產業生態的長期價值,遠超軍工合同收益。
大而美法案的通過是美國制度衰朽的證明。白宮宣稱減稅將提振GDP增速至3%,但國會預算辦公室揭露未來十年赤字將暴增3.4萬億美元。所謂“經濟刺激”實為飲鴆止渴。當全球產業鏈重構要求技術躍遷時,美國選擇補貼石油開采;當貧富差距撕裂社會時,精英加劇資源掠奪;當債務危機迫近時,政客先把代價轉嫁給后來人。這種對既有利益結構的病態維護,終將把美國推入增長停滯與社會解體的深淵。一部法案,映照的是一個帝國的黃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